本書體例
一、早期《老子》版本不分上下篇,亦不分章節,《德經》、《道經》之分也未必正確。本書為了閱讀方便,仍然依照帛書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順序排列,僅以“上篇”、“下篇”分開,並參考今本章節分章,每章以“一”至“八十一”標示。廣為流行的今本順序,則在圓括號中以“1”至“81”標明。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謀篇分章概為後人所為,非《老子》原書分法。閱讀時應從全書思想進行理解,跳出篇與章的局限,不可拘泥於章句邏輯。
二、本書為了閱讀方便,根據每章節開頭重點詞語作一章名。因為帛書《老子》中許多章節並沒有嚴密的內在邏輯關係,所以,這些章名並非章旨,僅供閱讀時參考。
三、本書中所言“甲本”,表示帛書甲本(篆書本),為秦末鈔本。“乙本”表示帛書乙本(隸書本),為漢初鈔本。“王本”表示王弼注本(高明先生採用的是明萬曆張子象刻本),“河本”表示河上公注本。“今本”表示後世流傳的其他版本。
四、本書體例分為如下部分:
【校文】這部分文字是以帛書乙本(字跡易辨,內容相對較全的善本)為基礎進行校對後錄入。原乙本中的缺字缺句、錯字、衍文、異體字或歧義字等根據帛書甲本補充。甲本、乙本均缺失的內容則根據高明先生《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一版,2012年2月北京第8次印刷)中王弼注本內容進行完善。凡乙本殘缺字句的補文一律用方括號[ ]標出。為閱讀方便,書中用字以簡體字為主。原文用字參見附錄一:帛書《老子》原文。
【直譯】這部分根據原文要義直接翻譯,努力以最簡潔語言解釋原文,並不求翻譯的詳盡細緻。直譯中無法完整表達句意之處,則在圓括號( )中進行缺義補充。
為了方便閱讀,【直譯】中把【校文】內容分成若干句子進行一一對譯,前面用序號標出,以便和後面【集注】部分的注釋對應查找。
【集注】這部分對書中字詞的注釋主要依據《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本)和《康熙字典》(張玉書等編纂)以及網路《漢典》電子版等權威字典,側重從字詞本義入手解釋,多義詞則著眼老子一貫思想選擇最接近的字義。但這種選擇難免有作者個人主觀色彩,讀者閱讀中可能會有自己的理解。為了方便讀者從該字詞的多種義項進行比較分析,特將所注釋字詞的常用字義同時羅列作為參考,意在對文字形成“立體認知”(即對文字的多種含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讀者不一定完全遵從作者所選字義。
《老子》一書存在句讀差異、字句歧義以及各種版本的不同,集注中儘量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解釋,採取“一說”(不同觀點眾說紛紜,為避免爭議概不注明出處)的方式集中一起,便於深入研究者進行比較研讀。
為了方便閱讀,【集注】也列出序號和前面【直譯】中的序號相對應,便於讀者逐句查找注釋。
【點悟】這部分內容採取章旨概述、感悟啟迪以及拓展延伸等方式,盡可能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幫助讀者瞭解各章主旨大意和老子思想。
這一部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要點疏義]即章旨概述。根據章節內容要點,盡可能從原意理解上概括闡述,進行句義疏通,儘量彌補直譯中語不達意之處,使讀者更通俗、更全面地理解本章。
●[重點感悟]即感悟啟迪。根據章節思想重點,從整體主旨或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解讀,以期深刻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及其與現實的聯繫。
●[觀點拓展]即拓展延伸。根據本章主要觀點,採取旁徵博引、引經據典的方式以拓展延伸,或進行深入分析,或拓寬理解角度。這部分供有興趣深入學習的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