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外研版新教材注重阅读,每个单元几乎都是阅读语篇,听说课倒是不多,这样的设计也是很不错的,但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
七年级第一单元上来就是一个阅读语篇,语篇讲的是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把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写成是孟子说得,学生王涵指出老师的错误被老师表扬的故事,语篇就是想告诉学生思考比学习更重要。
说实话,我不相信老师不知道这个名言出自孔子,毕竟老师也是大学毕业,这种低级错误不应该出现,或许老师是有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思考的重要性。
我在七一班上课的时候,我用的是最直接最粗暴的翻译法,因为语篇对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都是生单词,索性我给学生一边翻译,一边讲解。
但是我发现这种讲课方式学生不太喜欢,我能从孩子们的状态中寻到答案。
满眼都是生单词,而且很多单词也不会读,所以我只能读一句翻译一句,然后再让学生读和重复,一堂课下来我嗓子都冒烟了。
要命的是这么长时间了,和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却不给力,之前我们用外研版教材的时候,都是配套发送的,而现在却让登录小程序,在小程序上下载,而下载需要密码等等,总之我们几个到现在都没搞成功。
除了这些班上的电脑也不给力,网速慢不说,有时候根本就没网,时间长了索性只依赖我们的嗓子。
真是烦死了。
但课还是要向前走的,我们再难那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领导考评的是我们的成绩,其他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想办法。
不过苦恼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们上课时的状态也让人无法欢喜,班上十多个孩子连26个字母都没学会,可以说小学四年学了一个寂寞。
内心不强大的人总喜欢把责任向外推,很多学生是,很多家长是,当然我很多时候也是。
必须承认,很多时候我很想放弃。这似乎不是我的风格,但人都有几天消极的情绪,我也不例外。
我现在已经把降低期待变成了没有期待,放平心态,只管美好。
我相信智慧都是逼出来的,努力说服自己学会转变思维,换一种方式来讲解教材,或许转角处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到了第二节去七三上课的时候,我就改变了策略,我不再自己讲而是换了方式,我让孩子们先看图猜故事,然后请孩子们分享如果遇到生单词如何处理,很快孩子们就告诉我遇到生词可以查字典,可以根据句意猜测,可以上下文推理,我为孩子们的方法点赞。
我让孩子们先自己阅读语篇,把语篇中自己不认识的单词划出来,我让每组出一个孩子来黑板上写下他们不认识的单词。
这个方法倒是不错,最起码学生参与进来后,他们的专注力也会延长很多。
即便是没有音频,但最起码我们还应该做一个课件,虽然领导给我们发了第一单元的课件,但是看过之后觉得并不合适,所以还是需要自己动手,改成适合自己学生学情的课件才行。
一节课我需要不断提醒学生“手中笔脑集中,英汉笔记不分家”,但是我发现还是有孩子做不到听话,一会就扔下了手中的笔,然后开始做小动作。
还有个别孩子不做做笔记,汉语翻译永远找不到英语句子,搞得谁也不认识谁,还有的再课本上乱涂乱画。
我在黑板上亲自示范,大多数孩子能做到英汉不分家,而个别孩子总是领会不到老师的意思,书本上的笔记像涂鸦。
学生的世界永远都存在一个个未解之谜。
都在一个教室,都是一个老师,都是一个课本,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学习习惯决定了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决定学习成绩,而成绩决定了更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存在。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抓的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做好养成教育,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需要一学期甚至三年,但只要常抓不懈,我们才能看见变化。
除了上课讲课的时候提醒和检查,我一节课结束后开始做听课状态的评价,除了打分,我也会把优秀的笔记拍照发群里面。
习惯,从看见和被看见开始,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正向的确认。
经过两节课的做笔记训练之后,孩子们的笔记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还是存在问题,比如有些孩子拿红笔做笔记,满眼都是红,我们要提醒他们多用黑笔,用红色突出重要。
步履维艰,但总要脚踏实地。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