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任泽平的一句“现在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子”,引爆了今天新能源市场投资情绪,新能源市场成为投资机构争相抢夺的新增长点。
先知先觉的投资人跑步进场,不断炒作赛道里有限的项目,从动力电池到储能,新能源逐步火热,今年一部分固态动力电池、锂电池项目估值超百亿。
随着行业规模越来越大、项目估值翻倍,大量的财务投资机构也走到了不得不买的地步。
当下,投资机构接连成立ESG、新能源子基金,用以押注当下这一目之所及最具确定性的新兴市场。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专注于TMT和数字内容的私募股权基金之一,科技基因始终贯穿着华映资本的投资旅程。
在打得火热的新能源赛道,华映资本近期计划进一步出手该赛道。
近日,维犀财经独家对话华映资本投资人王思睿,围绕新能源赛道的投资经验进行深度交流。
在对话中,王思睿提到几大观点:
1、新能源投资可以锚定一些能够与不同行业产生交汇的项目,这类项目与其他赛道交叉度高,具备复合应用场景可能,未来行业市场规模大且天花板高。
2、随着技术迭代,燃料电池产品成本下降是必然趋势,但中短期内,燃料电池及锂电池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将呈现泾渭分明的状态。
3、新能源项目往往是长周期的,从材料创新到实验室验证、再到最终形成产品的层层传导中,任何一个步骤都无法节省。
这决定了新能源项目的市场化速度必然需要一定时间,在新能源赛道往往也很难一战成名。
01
新能源热潮来势汹汹,
华映资本怎么投?
每一次能源体系的推陈出新,都是人类科技史进步的关键时刻。
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出现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19世纪中期,内燃机带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逐渐取代蒸汽机,电器开始代替机器应用于工业生产,随着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内燃机带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历经数百年,人类科技发展不断迈上新征程,而能源赛道也从未消减。
从化石燃料时代走向绿色能源时代,每一次能源革命都引发社会巨变。
能源在每一次关键的科技革命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022年,得益于双碳政策的推导,今天的新能源赛道尤其庞大,围绕新能源产业的一级市场投资热情被点燃,发电侧、输电侧、储电侧、碳汇交易等等诸多板块同步迸发大量投资机会。
实际上,在双碳政策东风吹来前夜,新能源产业也曾经历过无人问津的时代。
当问及如何看待新能源行业的变迁时,华映资本投资人王思睿认为,尽管投资行业今天对新能源赛道热点不断地重新定义,但这些热点并非一夜之间突然出现,背后的科技投资底层逻辑也始终没有变化:
作为长周期的行业,新能源行业中的热点仍在不断更迭变化:
过去讲新能源,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光伏和风电;现在讲新能源,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动力电池;未来讲新能源,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碳汇、燃料电池甚至是固态燃料电池。
“当下最火爆的动力电池赛道离不开新能源整车的筚路蓝缕,早在2003年特斯拉就已经成立,2006年比亚迪就开始尝试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新能源车,2014年蔚来汽车成立,而成熟的动力电池要等到2011年宁德时代成立后的数年。
正是因为新能源整车赛道大发展的因,才有了当下动力电池赛道被投资机构疯抢的果。
2020年双碳概念提出后,原先发电端、储电端甚至工业能耗端项目、碳捕获端项目都拢到了新能源赛道中,投资机构也在赛道中广为探索,客观上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但其实像光伏、风电这些赛道原本就存在多年,底层的投资逻辑并不会随着风口的到来而有本质的变化。”
华映资本从2017年开始密切关注新能源方向投资机遇,在新能源赛道偏好高成长性的企业。
作为长期关注科技赛道的科技老兵,华映资本在新能源投资中,也有一套独特的投资思路。
“华映资本锚定一些能够与不同行业产生交汇的项目,这类项目与其他赛道交叉度高,具备复合应用场景可能,未来行业市场规模大且天花板高,投资机构也可以借此延伸上中下游的企业。”
王思睿以氢能中的贵金属催化剂进行举例:
“氢能赛道里的贵金属催化剂既可以用于新能源车中的燃料电池,也可以用于电解槽中制氢气或者甲醇等化工产品,还可以应用于吸氢机、等医疗设备中。”
02
氢是未来燃料电池的下一站吗?
在庞大的新能源赛道中,具备高储量、燃料热值高、环保属性强等特点的氢能逐渐成为被人类重视的主流能源。
当下,氢燃料电池是氢能利用的主流形式之一,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燃料(H2)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连续不断地向电池中输入燃料和氧化剂来保障电能提供,形成一个开放的发电系统。
氢燃料电池此前多应用于航天领域,一直到2010年氢燃料电池在汽车领域落地应用,逐步走向商业化推广阶段,汽车厂商陆续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
行业中一度给氢燃料电池极高的评价,认为“今天的氢燃料电池,相当于10年前的锂电池”。
尽管今天的氢燃料电池的落地应用已经做出了许多标杆示范性案例,但氢燃料电池的规模化商业化之路迟迟没有到来,行业内常戏称:氢燃料电池是未来的完美技术,但或许也只存在于未来。
除了技术成熟度尚不足之外,成本问题也是困扰氢燃料电池大规模推广的核心难题。
成本结构上,电堆系统是燃料电池系统成本最高的部分,也是燃料电池的核心,其中膜电极是电堆系统中成本最高的部分。
华映资本王思睿认为,今天看燃料电池成本虽然高,但已经在持续下降。
在部分商用车的应用场景里,燃料电池对比锂电池具备一定优势。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方面,燃料电池加氢站的改造成本没有预想的那么高。
加氢站方面,一个加油站改造成氢+油混用的站点大约500万元,2020年中国加油站11.9万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占其中50%,只需5000亿就可以改造半数的加油站。
但王思睿也坦言,从推广成本角度考量,氢燃料电池要达到经济性和性能的最优解,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燃料成本方面,目前国内制氢成本大概在10-45元/kg,运氢成本大概在2-20元,国内氢气终端售价可能会高达60元,乐观估计2027年左右氢燃料成本才能产生经济优势。
关于氢燃料电池何时才能全面应用,在他看来,燃料电池与动力电池不是替代关系,拥有独立的商业化应用路径,商用车如重卡、叉车市场应该是首先落地的应用场景。
乘用车对于电池的体积、功率密度要求较高,在商用车上反倒不是问题。
燃料电池在乘用车方面PK不了锂电池,但在重卡方面会有曙光,未来二者可能各占据一部分市场。
王思睿认为,随着技术迭代,燃料电池产品成本下降是必然趋势,但2~3年内,燃料电池下降的成本不会对锂电池产生颠覆式冲击,两者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将呈现泾渭分明的状态。
具体到氢燃料电池赛道的投资机会上,华映资本关注制备绿氢设备、储运氢气设备、质子交换膜等细分赛道的龙头企业。
具体包括碱式电解槽、PEM电解槽、70MPa氢瓶或者固体储氢设备、用于PEM电解和膜电极的全氟磺酸树脂和贵金属催化剂等。
03
财务投资机构
如何打赢新能源这场关键战役?
尽管新能源赛道很热,但新能源投资的门槛并不低。
“难不在于技术门槛,而是在于市场。”王思睿以燃料电池产业进行进一步分析。
在他看来,燃料电池是封闭的、扭曲的市场,下游订单多是由政府指定运营公司承接。
“这样非市场化的市场结构,导致以燃料电池系统厂商为主导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系统。
每个系统里上游元器件有点儿只为自己的电池系统厂商生产的意思,与外界接触少,沟通成本高。”
另外,行业特性上,整个新能源行业虽然是独立的大赛道,但又跟其他行业有深度交叉,过程中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去学习,无论是产品质量、订单量都需要进行交叉验证。
在投资门槛、成本都如此高昂的赛道,新能源的商业化速度能够匹配投资机构的预期吗?
对此,王思睿坦言,新能源行业的商业化速度不会太快,甚至可能比半导体行业更慢:半导体厂往往设计出来一两年就可以流片卖钱了,而新能源产从材料创新到实验室验证、再到最终形成产品、微调工艺流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磨。
产品出来以后还需要到产线中进行测试,层层时间成本无法节省。
因此市场化的速度必然不会太快。
对于今天参与到投资新能源浪潮中的海量投资机构而言,应该如何平衡投资回报率难题呢?
大部分的新能源、双碳项目都是需要经历很长的培育时间的。
跟其他的硬科技一样,新能源很难一战成名,即便一战成名,往往也需要5年以上的等待。
投资期和退出期长的天使基金仍有机会不考虑时间因素,出手一些具备爆发概率、回报率高的项目。
如果是相对短期的基金,则更适合投在新能源企业的成长期档口,这也尤其考验投资人的投资功力。
那么,如何在新能源赛道的泡沫期擦亮眼睛,投中优质的新能源企业?
对此,华映资本王思睿也谈到三大方法论:
1、首先,重点关注观察被投项目的具体技术所服务的市场规模是否足够大,是否是增量市场。
2、其次,关注被投企业的技术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壁垒。
通常来讲技术壁垒和商单能力是企业的两大核心护城河。当下国策聚焦硬科技,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十四五规划,技术是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壁垒所在。
3、最后,选择真正的头部企业,并且企业入场的时间节奏也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今天即便技术再好,在2022年这一时点再切入氢燃料电池系统也难以凭借技术优势获取更多的商机了。
当一个项目技术不错、团队不错的时候,就要关注企业的产品实现能力。
任何一个爆火的赛道,都必然需要经历去泡沫的过程。
伴随着新能源赛道的逐步发展,鱼龙混杂的资金进场哄抬估值,泡沫的出现将是必然的。
要想在泡沫中寻得真正具备价值的投资机会,非常考验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的核心能力。
王思睿认为,市场化的投资机构、投资人不仅要具备领先市场的能力,还要把握好投资的时间节奏。
另外,要想在这样激烈的投资竞争之下胜出,成熟的财务投资机构不仅要为企业提供财务支持外,还要为新能源企业引荐地方政府、后续金融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