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接着分享他的下半部分,好的文章值得反复品酌……
➤代偿
我们的身体,一个部位出现问题,基本都是因为这个位置做了太多的代偿工作。
我们身体做的每个动作,都有一个承担主动发力的主动肌和辅助发力的协同肌。当主动肌因为某种原因(通常是不良习惯)变得薄弱,协同肌就会被迫承担起主动肌的功能。
这就是代偿。
代偿机制一旦形成,主动肌就会越来越弱,协同肌则会越来越“强”。如果任其发展,主动肌就会逐渐彻底停止工作,进入僵死状态,而协同肌因为不堪重负,最终也会进入僵死状态。
代偿是个普遍的现象,比如A、B、C三人同做一件事,A有不得不做的事情,但能力弱。B、C和A无法分开,A完不成工作,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个时候,B和C只能硬着头皮往上顶。
现实生活中,假如A总是不给力,B、C可以选择跟A分道扬镳,另起炉灶。但身体不能这样,A越不给力,B、C越是要替A工作。结果只能是A越来越弱,B、C的负担越来越重。
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系统,系统之间彼此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A拖累B、C,导致ABC系统告急;接下来,就是ABC影响相关的兄弟系统,比如DEF;这些相关系统接着影响其它相关系统……如此,整个身体进入一个负循环。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方向,或好或坏,或进或退……这个方向,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趋势。趋势就像重力一样,拽着事物向某个目标奔跑。趋势一旦形成,如果不试图改变(比如接收外力影响),它的方向就不会发生改变,更不会逆转。
身体也是一样,一旦形成某种趋势,就会被趋势带着跑。
我们的身体每天有无数的动作,代偿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但是代偿本身并不可怕,很多时候,它甚至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我们要做的,是正确的引导,使代偿为我们服务,又不致发生不好的结果。
所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的身体处于什么阶段,非常有必要。
我在瑜伽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完美代偿”的案例。
所谓完美代偿,就是一个人在评估的时候,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好的地方,可是他的身体又没有什么明显病痛。
就好像一座七扭八歪的房子,房子里的每个支撑、每根柱梁都是倾斜的,但是由于各种乱七八糟的倾轧以及奇奇怪怪的力的作用,房子还安然矗立着。
这种房子跟“健康”“正常”房子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随时可能因为一个小的事故,而引发多米诺效应,进而导致建筑整体的坍塌。
所以,“完美代偿”这样的体态,任其发展的话,其身体结构只会越来越“奇怪”,不知在什么时候,危机就会一触即发。
这种案例在纠正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不舒服、像“练错了”的感觉。因为积重难返,纠正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搞得定的,复杂结构的改变,只能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来。
这就会导致:1、之前的完美代偿,在短期内发生改变;2、在改变的过程中,身体会因为往正确方向发展,而出现其它问题,有些问题还很严重;3、患者如果不清楚原因,就很容易理解为:训练方式错误——但实际并不是。
这就好像,给平静的池塘仍一把鱼食,鱼儿就从水底游上来一样的。很多隐藏的问题在深处,无机缘,不触发。但如果一直不触发,最后又会酿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道理”不是用来懂的
网上近年盛传的一句话: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话,你可以说它对,也可以说它错。正方反方,都有道理。
这句话看似普通,实则耐人寻味,也怪不得它可以火起来。
说它对,是因为“懂得道理”和“过好这一生”,二者并不必然构成因果关系,逻辑上并无大碍。
说它模糊,是因为这句话的每个字看上去都很普通,但几个概念凑在一起解读,又很容易出“毛病”。
比如“懂得”。到底懂多少才算懂?你说懂,你就真的懂?
比如“很多”。很多究竟是多少?到底几多算很多?
比如“道理”。哪些道理才算道理?谁说了算?
还有,像过得好,还是过不好,这个也很难定义,日子过得到底怎样才算好?
是以乾隆皇帝为标准,还是以谁为标准?
还有“一生”,这个概念也很大,通常是指“一辈子”……
总之像“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类话,还真不能较真,马马虎虎地理解就可以了。比如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一个学子的感慨:唉,学了那么多东西,目前还是混得人模鬼样的不咋地,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但我今天想说的是:只是懂道理,可不可以过好这一生?
我认为——不可以。
因为道理不是拿来“懂”的,是要拿来用的。
如果不会用,就说明“道理”并没有真正懂。
很多时候,知与行,懂与用,知道与做到,理论与实践……前者与后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这个鸿沟里,有太多隐性默会和言语道断的知识,有太多只能靠个人天赋和亲手打磨才能领悟的技能,有太多只能靠疼痛和肌肉刻意练习才能形成的模式记忆……鸿沟里的东西,书本里没有,师父很难言传身教,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别无他法。
所以,只是“懂”一些道理,“知”一些套路,是不够的。就像有句话说的:能力是摔打出来的,伟大是煎熬出来的。
在手术中学习手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个是硬道理。在此基础上先尽人事,至于过得好还是不好,用几年还是用一生,则听天命。
到这里,这篇文章就该结束了。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路上,都能珍惜“觉”“悟”,了解“健康”,把握“健康值”,避免有损“代偿”,知“道”,更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