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朱自清说,读这本书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而回。先生绝对所言不虚,他还为朱光潜的这本书作序,在序言中更是高度评价这本书的价值。“兵在精而不在多”——这本只有不到6万字的小书,用晓畅凝练的文字指给我们一条认识美学“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让我们在文艺这条路上“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
从实用的角度看,这本书真的是性价比极高的宝藏,短短数语,让你恍然大悟,少走许多弯路,虽然实用的态度是作者在“谈美”的时候告诉我们要避免的态度。从美学的角度,这本书更是简练自然,引用诗文恰如其分,她本身就像一件艺术品,百看不厌。
如何欣赏美?如何创造美?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天才与灵感的关系?如何拥有艺术化的人生……等等这些问题都能在文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任何事情,如果不入门,就享受不到真正的乐趣。我要感谢通过简书平台遇到了寻虎老师,《谈美》这本书也是在老师的推荐下读的。入门可以很简单,有时候仅仅是一本书。入门也可能很麻烦,譬如我读了将近一年的各类文史哲的书才惊觉,原来我此前连美或艺术的“门”都没进。读了《谈美》,我由衷觉得幸运,从此不必在文学艺术的门外懵懵懂懂、东闯西撞了。无疑,这本书是带我领略文学和艺术之美的入门书,也是关于美和艺术的启蒙书。
此前,在我通俗的认知里,对于美、艺术这类事情的想法大概和许多人无异,以为只有那些所谓的文人墨客、专家学者、专业艺术家画家才有资格、或者“闲心”去研究吧!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哪有闲功夫“附庸风雅”!
这本书的落款是1932年夏天,莱茵河畔。百度一下朱光潜先生的生平,了解到他于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的教授,在文艺领域的造诣很深。很难想象这样一本“谈美”的书竟然写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按照我先前的逻辑,在这种特殊年代,像作者说的那样,青年人们应该更需要“八宝饭”,而不是“谈风月”。可我大错特错了,恰恰是这样一帖“清凉散”在当时乃至以后的许多年不知道抚慰了多少破碎绝望的心灵。
身体饥饿了可以饱餐一顿,这是人的本能。精神饥饿怎么办?不是人人都知道怎么烹调一份精神美食。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同时给出了通俗实用的方法。诸如“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如何免俗,如何领略趣味,区分了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还有艺术不应当是抽象的等等。我不打算一一总结概括,我更想你也去真正地、慢慢地读一读这本书,真正了解什么是美,怎么欣赏美,怎么创造美,这样才能吃得下今后的一顿顿精神盛宴。并且我一直认为,只读总结概括类的所谓“干货”这种做法本身也与“先生所谈的美”背道而驰。那是一种想走捷径的“功利”的想法,“美”却需要我们“慢慢走,欣赏啊!”,不需要什么捷径,而是“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美,恰恰是在那曲径通幽处啊。
如果必须说一点具体内容,有一个原则和方法对我启发最大。大意是美和实际人生应当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一方面是从“实用”的世界跳出来,实用的态度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而不能见到事务本身的美。另一方面,太过身在其中,容易受实际问题的牵绊,就无法有“欣赏”的心态。这也给我一种面对人生痛苦的启发,当我们对一些问题实在想不通,走入死胡同,痛苦悲伤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不妨暂时跳出来,强行拉开一定距离,纵使暂时欣赏不到所谓的美,那也能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健康。“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从这里,我体悟到自己以前的文字或许有这个问题,“真”有余而“美”不足,有时候太过投入,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兴许能打动人心,但似乎缺了点儿抚慰人心,滋养精神的效果,这样的文字就称不上“美”了吧。
如果说那个年代“谈美”太紧迫了,我以为当代“谈美”更紧迫。国泰民安,人们衣食无忧,没有战争和饥饿夺走人的生命,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结束生命。越来越多的人抑郁,越来越多的人焦虑,我们的心时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心灵已极度干涸,到了一种疾病衰老的状态。我们在着急,追着赶着,卷着,将一切人事物都十分功利地划分为“有用”和“无用”,却独独忘了静下来欣赏。夺去我们生命的不再是战争、饥饿、灾难,而是无形的东西——抑郁、焦虑、压力等等。我们太需要精神的净化和心灵的滋润了。
不要把美看得太高大上,她实际像一日三餐一样平凡且必需,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不要让自己的精神饥渴太久,只需要你腾出一小块儿地方愿意走进来,你就找到了人生一种极致长久的幸福,她能长久滋润你的内心,不同于普通娱乐活动的麻痹作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美不是附庸风雅,只是我们必需的精神食粮而已。
《谈美》——每字每句都甘之如饴,先生在谈美,这本书本身也很美。最后摘录先生的一段话,与君共勉——“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