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妈妈们头疼的幼升小
说到家里的孩子,最让家长头疼的就是择校问题了,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学,每一次择校家长砸锅卖铁,四处奔波,常常最终还是放心不下。可是如果更深层次地问问自己,教育最终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个人的幸福吗?是个人的成就吗?是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吗?
以上的答案至少在我看来都不是,而且最终的答案我也回答不了。所以我期待中的教育土壤可能一是不伤害,而是尽可能的多元化。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分为三大部分,1.大部分家长关注的公立学校(一贯制学校,高中,大学),2.国际学校(一二线城市居多,孩子在大学或初高中出国,学习IB等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3.一些民营的创新学校。
在北京聚集了这样一批学校,它们有的专注于环保教育,有的专注于传统文化培养,有的讲求孩子的身心灵同步发展,其中之一就是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区负责人李一诺创办的一土学校。
本人今日亲自参观一土学校,有些感受在此和大家分享。
探索,玩和开心=教育吗?
小学3年级时,读《床边的小豆豆》,无比向往去小豆豆的那所有趣好玩,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的“巴学园”,喜欢那个和蔼亲戚的大鼻子校长,等看到书中巴学园被大火烧毁时哭的稀里哗啦。
我是在普通小学长大的,公立学校会有太多你不对的标签:“小朋友间打架不对”,“在地上打滚不对”,“喜欢看电视不好好做作业不对”,“人家作业半小时做完,你2小时做完不对”太多不分青红皂白的不对和不给小朋友辩解的压力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种焦躁,攀比,害怕当中。
回想起来,我就是那个患得患失,攀比心中,害怕被骂有些懦弱的小孩。
今天去看北京的一土学校,整个过程最大的感觉就是开心,仿佛看到了一群活蹦乱跳的巴学园的孩子,对着你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粉刷的明黄色,淡绿色的崭新教室,让我有一种回到童年的错觉。笑的像个孩子,想在操场打个滚,闻一闻泥土是什么味道,做好多好多公立学校觉得你是错的但是很开心的事情。
教育应该不只是等于玩和开心的,但如果没有了玩和开心,孩子的童年应该也不完整吧?
教育的目标
一土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一个全人,一个内心充盈的人。
我的理解是一土的内心充盈首先指的是有内在驱动力,可以自己定计划,行动,不断迭代。
当下的中国学生大部分是被外在环境驱使,被父母学校的硬性指标要求,成为中国不那么完备的教育体系下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直到很多年以后,人们可能还浑浑噩噩,对自我没有清楚地认知,对喜爱的事物也没有追求的勇气。
这样来看,一土努力培养的独立健全的品格尤为重要。
在一土,每个孩子每天早上的都要参加一个特别的晨会。
在特别晨会上,老师会引导孩子们想一想今天有什么愿望,陪着孩子在成长树上画下来,等到每日的课程结束在带领孩子们一起复盘每个人的小愿望的完成情况。
小朋友的愿望千奇百怪:
今天吃两碗米饭
学会一首古诗
写出漂亮的字
其实整个这个过程就好像我们成人自我管理体系里的PCD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小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自己的内驱力也学着去自我管理。
教育的土壤
一土的愿景是搭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老师为中心的学校,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
可能作为教育的观察者,我现在最关注的不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而是如何搭建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
尽管年岁尚轻,但已感觉到公立体制下一部分老师“带着镣铐跳舞”,有才有法却没法教的巨大悲哀;另一部分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讲课,得过且过,早已失去了教书者应有终身学习和迭代的责任心和不断学习的技能。
在我想象中,学校分为两个体系,行政和教学,学校的搭建是为学生服务的,行政是为教师发展服务的,只要充分地尊重发挥每位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他们便更有可能享受教学的乐趣,更好地成长也更好地守护和教育那群茁壮成长的孩子。
目前一土建立了教师职业发展支持体系,结果静待时间检验。
多学科项目制课程
一土整体课程包括核心课程(语,数,外,体),实践课程,自我认知课程,科学艺术课程。很多课程都通过项目制方法来完成。
举个例子:
还记得你小时候是怎么学习26个字母的吗?
大部分的人是老师写在黑板上,你们看这是“A”,“跟我读”,“非常好”。
此处重复26遍。
一土的项目学习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倡导孩子们有意义的学习。以学前班K班为例(5-6岁小朋友),英语课堂从动物入手,ants,butterfly,cat。。。。。。26个字母由26个单词引入,在通过动物串联出动物习性来学习简单的生词,最后要求班上小朋友通过做手工的方式合作完成一部绘本“P is for Pets”。
有趣而符合儿童认知的教学内容和锻炼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展现方式给了孩子更多玩的空间和可能,孩子们的创造力让我惊喜不已。
总结
相比于很多学校,一土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劣势,整个参观过程老师对于学业水平和私自力量常常回避,但这并不妨碍它的探索路径。
教育是什么?我越想越模糊。有的学校说培养领袖,培养精英,或许这是一种路径,但是从整个的人类历程来看,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是正态分布的,无论什么时代,总有那些落后的人,对整个社会来说,平凡的人是大多数,所以我目前我能想到的教育的方向非常简单:1.善良和担当2.尽可能的多元户。给各个学校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探索的空间。做得好你行你上,做不好,换个人再来,这样的市场才健康。
教育事业之长久,让人无法用一个人三到五年的得失成败来评判,中国教育年年在改,却不到最终无法看到当下的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而人发展的多因素,也导致了教育问题的无法简单估量,因此要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教育模式,从顶层设计可能会难上加难。因此,可能要转变思路,如果没有最合适的教育模式,可以选择的就是培育一份自由开放的教育沃土,让大家有机会发扬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