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第一节,是四班的语文课,作为实验班的孩子,课下预习课文是不用我操心的,他们会根据我的要求自主预习。而二班,每篇课文必须上课听原文朗读,否则自己不看。
昨天给孩子们布置了预习《智取生辰纲》的任务,要求只有一个:读完课文,找一找吴用等人的“智”和杨志的“智”表现在哪里。前几天我看了徐杰老师讲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感觉比我那课件上的思路更清晰明了,于是我果断弃了课件,选择一张嘴加一本书来完成《智取生辰纲》的授课。
上课后,我直入主题,先找同学谈一谈吴用等人的“智”体现在那细节(情节)上。孩子们一脸懵,吴用?吴用是谁?我在课文里没有看到这个名字啊!是啊,整篇课文中着墨最多的人是杨志,吴用等七人和卖酒的白胜在文中都没有提名字,只在最后一段“揭秘”时才交待了八人的身份和下蒙汗药的细节。
没办法,我只能让他们把最后一段再细读一遍,结合文中情节同桌互相讨论讨论。我给了他们一点提示,比如:吴用等人为什么选择在黄泥冈设伏?白胜为什么要扮成卖酒的?他为什么不卖炊饼,不卖牛肉?然后教他们怎么总结自己的发现,可以这么说:白胜之所以扮成卖酒的,原来是他们考虑到天气炎热,杨志他们会口渴买酒喝。
讨论完之后,我让他们试着说一说,他们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更找不到吴用等人的智慧还有哪些。我让他们仔细研读吴用等人出场后的场景,艳艳竟然给我来了一句“看不懂”。晶晶倒是站起来说了一点,说的是下药的经过,但描述的并不完整,语言表达还是需要多多练习。在我的提示(差不多是直接告知)下,总算把吴用等人的“智”说了个七七八八。
对于《水浒传》这本书,他们根本没有读过,那看看电视剧好歹也可以知晓一二吧,可惜人家连电视剧也“没空”看。我问:《水浒传》写的什么时候的事?摇头。我说:你们看课下注释,他们要把生辰纲送给蔡京,蔡京是谁?宋徽宗时的太师。孩子们直接给我来一句:宋徽宗是谁?得,这节课又变成了普及历史,不过文史不分家嘛,普及历史也挺好。最后的最后,我问了一句: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吴用等人要费尽心思花这么大力气去劫取生辰纲?说明杨志也不是蠢货,也不是吃素的。如果把杨志换成李逵,还用这么费劲儿吗?“李逵是谁?”孩子们又是一脸懵。我是彻底没辙了,顺口气,稳稳神,明天先把《水浒传》里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通一遍吧。
今天这节课上的,真是好笑又好气,暑假让他们读《水浒传》或看电视剧,看来是既没读书,也没看剧,所有的时间恐怕都贡献给手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