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不是用来存储信息的硬盘,而是加工信息的处理器。
最近在研究一种学习方法:人说要得到好的创意,只需先进行尽可能详尽的素材收集,然后让大脑自行运转,随潜意识活动,创意就会在不经意间到来。
这个方法的过程是:
以上课为例,在课堂上尽可能详细地记下老师讲课的笔记,每堂课结束后根据讲课内容列出大纲,每天的课上完后画一个知识导图,这里我不说思维导图,因为这其实只是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并没有经过你大脑的加工处理,把课堂笔记放入固定的素材箱。
之后参考知识导图,自己仔细地把课本上的内容看一遍,并做笔记,这一步也可以放在上课之前的预习。同样的,画出自习思维导图,之后把自习记得笔记也放入素材箱,只留下知识导图和自习思维导图。
下一步,用一个固定的时间块,注意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所以不同的笔记须分类放置,以防笔记丢失或混淆。将所有相关素材和导图集中起来,将笔记整合分类,处理重复或者繁琐的笔记,仔细分析(最重要的步骤,所有知识的逻辑关系,由分散信息点连成知识网,信息快集成为信息体,画出符合自己脑海中构建的思维体系框架,也就是说,这时候画思维导图不是知识的总结归纳,而是思维的主动输出,是大脑信息处理的产物),将所有笔记分类后清晰记录以备后续调用,注意笔记分类需参考画出的思维导图。
由此,每学完一门课,就按照上述方法绘制一张或多张思维导图(内容较多时可能还包含子图),思维导图是需要经常性携带的,一遍经常回顾完善自己的整体思维体系,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跨学科思维碰撞训练,锻炼大脑思维发散能力,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起比较清晰的自我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
对于新观点、新知识、新事实善于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这样的一次次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高思维能力。
注意处理好思维导图和分类笔记的关系,处理好素材收集时延与遗忘曲线的关系,处理好自我认知与外界价值观的关系。
马克思辩证思想里发现,旧的知识体系会变,过去自己的思维会变,一切都会变,不变的只有当下真实发生的,抱着乐于包容开放,勇于推翻自我,善于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未来,变成更好的自己。
如何实践?
背景:当今社会,时间被高度碎片化。
由以上理论延伸出的自学方法:
首先可以一心多用,但是这里的心是用来收集素材的,可以同时开展好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在开展前需列出大纲,表明需要收集的素材,且配有独立的素材收集箱。
碎片化时间主要用于进行多渠道素材收集。比如说利用等车的一两分钟用手机百度一个知识体系中需要知道的概念,包括看书,只要是项目相关的,每次都要画导图或者记录重点信息,利用碎片时间尽可能多的收集项目信息,等待合适时机利用相应的整块时间每次处理一个项目,形成有效输出,画出思维导图和进行知识分类。
在信息爆炸时代要谨防自己的大脑成为无用信息的垃圾场,有意识的屏蔽流行信息,精准高效有选择性的进行信息输入,真正发挥大脑处理信息的作用,做一个信息风暴中的清醒者。
进行有效输出
人通过有益于社会的产出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市场上铺天盖地的软文某种意义上都是作者的输出,都是经过他们大脑的思维产物,代表者他们的观点,从中只能得到零碎的知识点和他人的观点。
长此以往,不利于形成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和评判标准,这也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希望大家学会系统化的学习,学会多维思考,学会表达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体味生而为人,与众不同的快感。
关于信息化时代如何正确面对网络媒体,有效选择有用的信息,请看这篇文章《你选择什么样的媒体 媒体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你》
如果这篇文章有幸对读者有任何帮助,乃本人万幸,同样的,这只是我思考后的产出,大家借鉴一下即可,真正重要的想必我已在文中强调过了。不妥之处,希望大家能够反馈。
我相信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颗人参果,虽不至保肉体长存,然可使思想在这世间停留片刻,倘若你有缘拾到,抑或有所收获和感悟,老猪便觉心满意足,人生无憾。
(如果觉得果子味道不错,请点亮下方的心心❤❤哦,让更多的人找到老猪的人参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