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自恋的人,我们脑海中会浮现他的印象是:爱出风头、天马行空、情绪飘忽、狂妄自大、自信傲慢、精力充沛、特立独行、颐指气使。
每个虚荣而浮夸的自恋者心中都隐藏着害羞而怯懦的阴影,而任何抑郁且自责的自恋者心中也都潜伏着自命不凡的幻象。
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有何价值,我们努力地经营自己的生活,以期待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受到赞扬会提升我们的自豪感,反之则令人挫败。
弗洛伊德说原始自恋是假设婴儿对自我的关注(情感的投注)优先于对他人的关注。
婴儿期的自恋是儿童早期对关系失望的一种补偿。自恋者一般通过外部肯定来体验内在的价值感。自恋型人格,是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
自恋的形式分为外显型和内隐型自恋,所有形式的自恋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觉得或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蒙羞、懦弱、低劣。
自恋者往往在金融、社交、政治、艺术、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们是社会的成功人士,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得到别人的追寻和尊崇,是很多人效仿的对象。但是他们在获得成功时所付出的代价,往往被人忽视。
自恋者的心理特征,主观体验中充满了对遭受羞辱的羞愧感和恐惧感,主要的情感和情绪是羞耻和嫉妒,而非内疚。
内疚是一种认为自己有罪,或是已然做了错事的感受,内疚可以通过严苛的父母或超我的内化而完成。
而羞愧是一种被当作坏人,或是被认为有过错的感受,来源于外界。内疚中潜伏着犯罪的冲动,而羞愧则隐含无助、丑陋、懦弱的感受。
自恋者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比如自恋者内心确信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而且随时可能暴露,那么当他面对那些看起来具备他所缺乏特长的人,自己的不足之处遭遇对方的完美无缺,嫉妒之心就会油然而生。
嫉妒会让自恋者对他人评头论足,竭力谴责、蔑视或嘲弄,直至摧毁对方的拥有。
受自恋驱使的人不会轻易感受到内疚,也不会努力补偿自己的过失,而是尽量回避自己的失误,并四处防范,唯恐被别人揭短和拆穿自己的错误。自恋者极其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陷,他们十分擅长文过饰非。
其实他们在寻求帮助时会有耻辱感,因此,他们羞于向他人寻求帮助,因为他们认为承认需求就等于暴露弱点。
受自恋倾向驱使的人容易陷入追求完美来达到防御目的,他们用想象自己的完美来补偿自体的缺陷。他们心中满存好高骛远的空想,要么装作已达成目标,要么将失败归咎于天命。
自恋者的完美倾向会产生主动回避行为表现,特别是感觉别人不信任自己,或者对现实有不适应的情况,就会主动回避。
自恋者一般通过对自己或他人习惯性的批评,去表达对完美的需求,这种完美需求的防御使他们无法欣赏人类充满缺憾的现实美感。他们对自恋困境的完美解决,就是对天性的自我攻击。
有时自恋者会把自尊的感觉转嫁他人,将恋人、导师或英雄视作完人,将其理想化,再通过认同此人,来体验自我膨胀的感觉,但是如果发现其缺陷后,便会一棒子打死,否认和攻击他。
自恋者很难做到不带评判的眼光,不含剥削性质地接受他人,不用理想化来防御,以及不畏惧真诚地表达自己究竟是何感受。
他们会无休止地索取,却吝啬点滴地付出。他们由于情感交流的缺失,情感缺乏活力,缺乏爱的能力,只能心如死灰。
自恋心理的形成,来源于父母过度纵容,以及某种特定形式的关注和溺爱,这种特定形式的前提是,如果儿童能够配合自我中心的父母,便能如愿以偿。
如果儿童暴露自己的真实感受(尤其是敌意和自利的感受),就会引来拒绝和羞辱,只有儿童成为某个特定角色的时候,才会受到赞赏。
自恋的模糊自体体验包括:虚伪、羞耻、嫉妒、虚妄、自卑等感受,或是相反的体验:浮夸、自傲、蔑视、虚荣、防御性自立。
自恋者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自己心理上的脆嫩。他们担心自己会支离破碎,特别是在受到批评时,害怕丧失自尊和自我完整性。
有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者觉得自己内心过于纤弱,觉得难以承受压力,而放弃自己的自命不凡。
自恋者对内在的感受常转换为对躯体健康的关注,他们有疑病观念,对死亡极度恐惧。
自恋者为了维持可信和有价值的自体感觉而产生补偿行为,擅于使用理想化和贬低性防御。我们通过对自恋的了解,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自恋型的父母、恋人、同事、老板等其他难缠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