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自体心理学中的基本名词解释:

       内省 introspection:对内部心理状态与过程的自我认识。

       神入 empathy:“替代性内省 vicarious introspection”,思考和感受另一人内心生活的能力,既包含认知也包含情感。

       自恋力比多 narcissistic libido:出现在狭义自体心理学中,是一种生而有之的心理能量,具有自体夸大和理想化两个特性。

       客体力比多 object libido:相当于古典精神分析中的力比多。

       自体(表象) self (imago):自体(表象),心理装备(伊底、自我和超我)中的内容(狭义自体心理学);人格的核心,为一种统摄性结构,包含驱力、自我及其防御(广义自体心理学)。

       客体(表象) object (imago):与自体(表象)相对应。

       自体—客体 self-object / 自体客体 selfobject:被投注了自恋力比多的,尚未与自体表象完全分离的客体表象。

       夸大自体 grandiose self:由自恋力比多投注于自体(表象)形成(狭义自体心理学);初级自恋被打破后的基本自恋结构,与生俱来的潜能(广义自体心理学)。

       理想化双亲影像 ideal parent imago / 理想化自体—客体 idealized self-object:由自恋力比多投注于父母表象/自体—客体形成(狭义自体心理学);同夸大自体一样,属于基本自恋结构(广义自体心理学)。

第一章

科胡特的

1.人格发展

       母亲——边缘型人格、偏执倾向、忽冷忽热,不允许身边的人独立,操控欲极强(镜像型自体客体具有人格障碍)。

       父亲——1岁3个月~5岁离家在外(理想化自体客体的严重缺失)。

       后续修正——8~14岁期间,与莫拉威兹志趣相投并有几次同性恋关系;其他高中老师给予的心理支持;对于弗洛伊德的仰慕与追随。(通过寻求理想化自体客体,补偿受损的镜像型自体客体)。

       后续冲击——25岁时,希特勒吞并维也纳,其迫害行为激活了科胡特早期从偏执的母亲那里受到的伤害。深爱的维也纳毁灭,自尊再度受损。

2.思想特点

       出生后家庭关系的冷漠、疏离使其重视患者心理需要,于维也纳接受的教育使其富有人文气息。自体心理学因此成为经验心理学,以神入和内省为基础,不同于美国精神分析的医学特点。(科胡特与克恩伯格的对比)。

3.理论发展

       古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狭义自体心理学——广义自体心理学

三部代表作:《自体的分析》(狭义自体心理学);《自体的重建》(发展中的广义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更为完善的广义自体心理学)。

第二章

自体心理学产生的

1.社会背景

       由古典精神分析转变为自体心理学,源于社会形态的转变:“禁欲型”转向“疏离型”,导致结构神经症患者减少,自体障碍患者增多。

2.思想渊源

       康德哲学:本体界和现象界——科胡特的“自体不可知”观点(自体和自体表象没有区分的必要,只能研究自体的心理表现)。

Tips:比昂的思想——α元素和β元素。

       现代物理学:整体的全息相关——在自体这一整体下研究心理,格式塔思想;机械决定论的推翻(摒弃古典精神分析的因果决定论,介于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之间);主客体互相影响——(尊重心理现实,从患者内心的立场理解其复杂的心理状态)。

       现代艺术:较之弗洛伊德时期艺术家所关注的结构性冲突,现代艺术家更多描述的是自体的分裂状态。

       精神分析内部:古典精神分析有关“神入”的思想;自我心理学开始研究健康心理机能(自我的无冲突领域等);与客体关系理论有某些相似处。

第四章

狭义自体心理学的正常自恋发展观:

       狭义自体心理学仍然沿用古典精神分析的三分人格结构和驱力,并将其作为解释性概念。自体只是描述性、非解释性概念。

       自恋力比多既可以投注于自体表象也可以投注于客体表象。但不管投注的目标是什么,只要是自恋力比多的投注,都属于自恋的范畴。

       以自恋力比多的投注为基础的自恋关系中,个体以自恋的方式经验客体,将客体作为自体的扩展,利用客体为自己发挥重要的心理功能。

       自体实质上是一种表象,与客体表象相对应。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都是心理装置中的内容,是自我活动的经验性产物。自体(表象)可以在伊底、自我、超我中同时或单独出现,其心理位置多样。各自体(表象)也常常互相矛盾(防御机制)。

自恋力比多的发展道路:自体性欲 autoerotism ——自恋——各种较高级的自恋形式。

       自体性欲(初级自恋)是刚出生时,内聚自体 cohesive self 还未形成,自恋力比多向内投注的自恋情况。此时,躯体各部位的表象,各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的表象都处于分裂状态,并没能聚合成一个整体,个体对身心整体没有意识。

       同时,在初级自恋(自体性欲)阶段初期,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也没能分化,婴儿的主观体验便是自己与别人浑然一体,无法区分。自恋力比多弥散分布,于是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都被投注着自恋力比多。此时的客体便是“自体—客体 self-object”,为自体服务,被当作自体的组成部分。婴儿希望控制母亲的照料行为,接近于成人对自己的观念(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全能控制感、自我中心主义。

       随着个体身心的发展,各分离的表象开始聚合,个体意识到身心整体的存在,内聚自体由此形成,最初具有夸大性和好表现性。而这种整合的过程,以自恋力比多对原先分裂的各表象的投注为基础,自恋力比多是其聚合力。

       当身心的成熟、母亲照料的疏失甚至创伤性延迟产生后,初级自恋阶段的平衡被打破,儿童仍会将自恋力比多投注于自体—客体,客体依然为儿童发挥重要的心理功能。初级自恋阶段平衡的打破,会造成痛苦和紧张,从而促使心理组织中新系统的建立——夸大自体和理想化双亲影像。

       而由自体性欲发展来的自恋,就是指这种在初级自恋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后,个体形成的自恋方式,并以夸大自体和理想化双亲影像为基础,以维持初级自恋时的完美和全能幻觉。

       夸大自体的表现:理想化自体,贬低客体——“我是完美的”;理想化双亲影像的表现:理想化父母——“你是完美的,但我是你的一部分”。夸大自体和理想化双亲影像互相对立却始终并存,各自平行发展。

理想化双亲影像的发展

       通过将理想化自恋力比多投注于双亲影像,形成理想化双亲影像,儿童将父母理想化,认为他们力量无穷、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这种被理想化自恋力比多投注,在儿童的主观体验里中全知全能、为儿童发挥重要心理功能、使儿童免受过多刺激和挫折的客体,被科胡特称作 “理想化自体—客体”。

       原始理想化自体—客体是心理结构(自我、超我)的前身,在心理结构中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心理结构形成之前,理想化自体—客体为儿童行驶重要的心理功能,包括:

       1. 调节、控制和中性化驱力(自我的功能)。自我实际上是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意志和动作技能等心理机能。自我功能的增强使儿童能够延迟驱力的满足;儿童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来表达未得到满足的愿望,就属于自我对驱力的中性化。

       2. 为自我提供理想和价值观(超我)。

       因为需要理想化自体—客体为自己行使重要的心理功能,儿童总是要尽量维持与理想化双亲影像的融合,以满足“理想化需要”——维持初级自恋具有的那种完美状态。一旦不能达到,儿童就会感到空虚、抑郁和软弱。

       父母健康的人格保证神入,神入则保证儿童的这种融合体验,以使其免受过多刺激和挫折。

       在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足以保证神入的基础上,父母难免产生的疏失将给儿童带来可以承受的挫折感,科胡特将其称为“适度挫折 optimal frustration”。适度挫折使儿童对父母的认识趋于现实,并从双亲影像上撤回一部分理想化自恋力比多,用于建立自我结构(调节、控制与中和驱力),或用于建立理想化超我。

       由此,理想化双亲影像极其功能逐渐内化成儿童的心理结构,形成自我或超我的理想化。这种自体—客体及其功能内化为心理结构的过程被科胡特称为“变形性内化 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是对自体—客体的去心力灌注。同时,在变形性内化过程中还存在着“去人格化 depersonalization”。这意味着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会去除客体(父母)的大部分人格特征,而非父母的简单翻版。但如果去人格化存在缺陷,就会有一些具体表现,如:超我表现出俄狄浦斯期客体所具有的特征;自我调节、控制和中性化驱力所采用的威逼利诱法,直接来源于前俄狄浦斯期客体对儿童驱力的态度。

       在前俄狄浦斯期,理想化双亲影像通过变形性内化形成自我这一调节、控制和中性化驱力的心理结构;在俄狄浦斯期,理想化双亲影像通过变形性内化导致超我的理想化。客体被投注了客体力比多和攻击性驱力的部分形成超我的内容和功能,而被投注了自恋力比多的部分则形成超我的自恋方面——超我的自我理想部分。

夸大自体的发展

       通过将自恋力比多投注于自体表象,形成夸大自体,个体幻想自己强有力、完美无缺、把所有缺陷都归于外界。

       夸大自身具有夸大性 grandiosity和好表现性 exhibitionism,好表现性是夸大自体的表现形式。

夸大自体和超我中的自我理想的区别:

       1. 自我理想由理想化双亲影像及其功能在俄狄浦斯期间内化形成,是客体的理想化品质大量内投的结果;而夸大自体是自恋力比多投注于心理装备中身心总体表象而形成的。

       2. 自我理想主要起控制、引导驱力的作用,也通过引导自我的行为发挥作用;夸大自体则与自恋的驱力及其所引起的张力交织,对自我具有推动作用,促使自我做出种种确证自己力量的行为(夸大自体在后面推动自我,而自我理想在前面引导自我)。

       3. 自我理想由理想化双亲影像内化而来,具有客体的特点,较容易被意识察觉和利用,除了因冲突而被隐藏时,主要是意识或者潜意识的;夸大自体不具有客体的特点,难于为意识觉察,要比自我和超我埋藏得更深,主要是无意识的。

       夸大的、好表现的这两个术语所知的现象范围广泛:从儿童唯我论的世界观和受到夸奖时不加掩饰的快乐,从偏执狂患者的严重妄想症和成年性变态患者粗野的性行为,到成年人对自己、自己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成就最轻微、最目标抑制的非情欲满足。

       由于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的不完全分化,在婴儿的经验里,事物的表象总是伴随着某种感觉经验,而这种感觉经验也伴随着事物的表象,这造成婴儿将一切事物都归于自己的状态与行动。婴儿的这种心理状态相当于哲学上的唯我论。

       偏执狂患者有许多与原始的夸大自身有关的幻想。

       夸大性和好表现性有的与发展阶段相称,是健康的;有的是由固着引起的,病态的。

       夸大自体形成之后,个体幻想自己完美伟大、无所不能,但这种幻想需要得到客体的肯定和确认,这种不断得到肯定和确认的需要就是“镜像需要 mirroring need”,与此对应,肯定和确认儿童能力与成绩的对象就是“镜像自体—客体 mirroring self-object”。

       在初级自恋阶段,镜像自体—客体被感受为夸大自体的延伸,个体并没意识到客体的独立性。婴儿幻想自己能绝对控制和操纵镜像自体—客体。如果这时,婴儿感到自己能够绝对控制镜像自体—客体,就会产生自恋的快乐。

       在稍后的发展阶段,个体开始逐渐意识到镜像自体—客体的独立存在,但是认为他的思想和行为同自己相似,这一阶段的镜像自体—客体被称作“另我 alter-ego”。有这样一位与自己十分相似的自体—客体陪伴在侧,也可以确证自己的存在和能力。

       最后,个体认识到镜像自体—客体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和自己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即使如此,个体仍希望镜像自体—客体能肯定、赞许自己的能力和成绩。这是个体镜像需要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

夸大自体的发展过程中同样有适度挫折和镜像自体—客体的变形性内化。

       适度挫折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并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现实地看待自己,形成现实的自体,转而通过较为实际的活动,来证实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尊。现实自我将部分自恋力比多撤出夸大自体,用于较为现实的活动,以此证实自己的存在和能力(中性化)。原始的夸大自体逐渐整合进成熟的人格,形成志向,并与自我一同调节、控制并中性化驱力,形成渐进的中性化领域。这种中性化领域使得自我能将伊底中的能量用于较为现实的活动——“自我支配性”。例:俄狄浦斯期阳具的勃起。

       适度挫折使个体通过变形性内化把镜像自体—客体及其功能逐渐转变为内在的心理功能,个体得以自己调节自尊。个体脑海中镜像自体—客体所具有的特征和态度,会影响个体对最终目标的追求。

       由于父母在总体上接受和赞赏个体,个体自体表象因此获得适度充足的自恋力比多,使内聚自体得以形成或更加巩固,形成一个在空间上内聚,在时间上连续的生理和心理单元。在形成后,如若继续得到父母的接受和赞赏,内聚自体会不断得到适度充足的自恋力比多,内聚性会越来越巩固,个体因此获得稳定可靠的自尊。

PS:志向和自我的区别:

       1. 源自不同的自恋结构。自我由前俄狄浦斯期,理想化双亲影像的内化形成;志向由原始的夸大自体整合于现实导向的自我所形成。

       2. 自我主要起抑制、中性化伊底中的驱力(自恋力比多与客体力比多)和攻击性的作用。而志向则引导和缓和自恋要求,而不进行抑制。

       志向和超我中的自我理想共同影响人的行为,但“自我把自我理想的影响经验为来自上方的,把自恋的自体的影响经验为来自下方的。理想引导人,志向推动人。”

狭义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病理性自恋发展

父母的自恋障碍是个体形成自恋障碍的根本原因,父母的自恋障碍会造成个体的创伤性挫折,从而发生固着。

       1. 自恋障碍使父母专注于满足自己的原始自恋需要,忽视儿童的镜像需要和理想化需要。如:将孩子作为自己的镜像自体—客体;把孩子作为工具,利用孩子的能力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赏;或拒绝、逃避充当孩子的理想化自体—客体。

       2. 自恋障碍使父母错误地理解孩子的需要,并因此做出错误反应。如:投射作用;过度的基于自己自恋障碍的选择性反应。

       发展早期,母亲影响较大,并持续影响个体早期及晚期形成的自恋障碍。较后的发展阶段,父亲的人格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父亲人格健全,会减轻个体因母亲形成的自恋障碍。

       同时,遗传因素对人格发展也有影响。创伤性挫折也取决于个人对创伤的敏感性,一方面得自遗传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与创伤之前的经验有关,二者交互作用。

       尽管环境和遗传的交互作用影响心理结构的形成,但一经形成,心理结构就独立于这些决定因素,具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理想化双亲影像发展中的病理

理想化需要遭到创伤性挫折

       1. 理想化自恋力比多固着于理想化自体—客体,阻碍理想化自体—客体及其功能的内化,从而阻碍自我和超我的理想化的形成,导致心理结构残缺不全、软弱无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个体必须持续以来原始的理想化自体—客体,并在现实中寻找可以充当的完美无缺、全知全能者,并千方百计地依赖对方。

       2. 原始理想化自体—客体表象被压抑到潜意识中,造成“水平分裂 horizontal split”;或遭到否认儿童现实自我分离,造成“垂直分裂 vertical split”(恋物癖,理想化双亲影像的替代品)。水平分裂和垂直分裂都是防御机制,也使得现实自我无法利用投注于理想化自体—客体上的自恋力比多,理想化双亲影像也不可能在现实自我的影响下逐步内化。

       如果父母拒绝和阻止儿童的理想化,会造成水平分裂;如果父母利用儿童的理想化来满足自己的自恋需要,会造成垂直分裂。

       对于超我的理想化来说,潜伏期和青春期的发展也很重要,为巩固期。俄狄浦斯期结束后,主要心理结构已经形成,但还很脆弱,如果遭遇创伤性挫折,个体会重新崩溃,超我软弱无力,理想化力比多重新投注于外在客体,并努力争取完美客体的指导,以此确认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如若寻找不到,个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症状。

在人格发展阶段中,理想化需要越早早到创伤性挫折,自恋人格障碍就越严重。

       1. 最初阶段的创伤性挫折导致个体心理结构总体上的十分脆弱。个体无法变形性内化理想化自体—客体及其功能,形成自我;同时,自恋发展也固着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上。

       自我的严重缺陷使个体无法调控、利用和中性化驱力,因此没有维持自恋平衡的基本能力,产生“弥散性的自恋脆弱”,其表现为过于敏感:一方面是对忽视和怠慢的不能忍受,另一方面对因外界环境变化而遭受的各种挫折十分敏感。

       自恋发展在最初阶段的固着,表现为个体不断依赖于与外在理想化客体的融合,来维持自恋平衡。

       弥散性自恋脆弱对后续人格发展也有消极影响。削弱了个体心理康复的能力,后续的长期不满足会导致进一步固着,而不是发展自我这一结构;个体会把更多的理想化自恋力比多投注于父亲,理想化更加强烈,而后若发现父亲有明显缺点,遭受的创伤会更严重。

       2. 前俄狄浦斯后期发生的创伤性挫折,会阻碍对理想性自体—客体的进一步内化。从而导致自我不能充分发挥调节、控制和中性化驱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理想化自恋力比多固着于外在客体,个体不断寻找外在完美对象为自己行使心理功能(自我有缺陷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这两方面的结合,导致自恋障碍性欲化,固着于外在客体的理想化自恋力比多和客体力比多混合,造成性欲化。

       这种性欲化主要体现在:性欲化俄狄浦斯期的理想化双亲影像;性欲化受到高度心力贯注的夸大自体的镜像;性欲化个体对理想化价值观和可靠自尊的需要,和获得理想和自尊心的过程(内化)。

       自我缺陷越严重,性欲化也越严重。重则变态性行为,轻则变态性幻想。

       3. 在俄狄浦斯期到青春期的创伤性挫折(如发现父母的严重缺点,产生强烈失望,于是怀疑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理想和价值观的权威性)。这导致个体不能充分内化理想化自体—客体及其功能,个体超我理想化不足,软弱无力,不能有效地为个体提供理想和价值观。个体对外寻找超我替代品。

镜像需要遭到创伤性挫折

       1. 原始的夸大自体不能整合进人格结构,大量自恋力比多固着于原始的夸大自体。现实自我无法调节、控制和中性化这些自恋力比多,个体因此沉湎于原始的夸大性幻想以获得自尊。

原始夸大自体的未整合也包括水平分裂和垂直分裂。

       水平分裂中,自我压抑与夸大自体有关的观念和幻想进入潜意识,自我无法中性化被投注于原始夸大自体的自恋力比多,造成个体自恋匮乏。水平分裂是每个自恋障碍患者都存在的。

       垂直分裂中原始夸大自体可以出现于意识中,但与现实自我隔离,自我也无法中性化投注于其上的自恋力比多。而原始夸大自体处在意识状态,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垂直分裂通过否认这一防御机制而形成。大多数自恋障碍者存在垂直分裂。

       这两种分裂阻碍夸大自体的整合,而由于两种分裂方式的存在,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往往反复无常。垂直分裂——自吹自擂;水平分裂——自恋匮乏。

       如果父母拒绝或者忽视儿童的镜像需要,会造成水平分裂;如果父母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镜像需要,会造成垂直分裂。

       2. 阻碍镜像自体—客体及其功能的内化,导致个体缺乏维护和调节自尊的心理机能。千方百计吸引他人注意,争取众人瞩目。只有得到赞赏和表扬,患者才会感到自信,否则便是自卑和抑郁。

不同发展阶段,镜像需要遭到创伤性挫折的不同结果。

       1. 自体性欲阶段,躯体各部位表象、各种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的表象就无法综合为内聚自体,自体就继续处于分裂状态。

       2. 如果内聚自体已经形成,会存在分裂倾向。自体分裂就是从已经形成内聚自体的自恋阶段向自体性欲阶段倒退。在空间上身心失去内聚性,身心自体丧失整体感,如疑病症;在时间方面,失去延续性,觉得生命虚幻,未来难于预料,因而忧心忡忡。

       自体分裂或面临分裂的威胁,会降低自我效能。病人丧失工作热情、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长时间工作、无法进行创造性活动、难以享受工作乐趣,只能从事机械的工作。患者从事强迫性活动,同时自我随时提防被压抑的原始夸大自体进入意识,消耗大量能量,活动效率下降。

自恋人格障碍的病原学和病理学

       作为自体—客体对象的父母本身具有自恋障碍,沉湎于自己未得满足的自恋需要,无法用神入理解儿童的自恋需要。

       自恋需要的创伤性挫折,导致自恋力比多对于原始自恋结构的固着——理想化双亲影象和夸大自体,自恋固着。理想化双亲影像和夸大自体被压抑,形成水平分裂;或被否认,形成垂直分裂。

       自恋的固着阻碍变形性内化,造成人格结构缺陷。理想化双亲影像及其功能不能内化为心理结构(自我和超我的理想化部分);夸大自体不能整合进人格结构,现实自我不能中性化投注于夸大自体的自恋力比多,阻碍镜像自体—客体及其功能的内化。

       个体往往在两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

自恋障碍的分类

划分为自恋人格障碍、精神病和边缘状态

       自恋人格障碍患者的内聚自体和内聚的理想化双亲影像已经形成,因此夸大自体和理想化双亲影像的分裂可以逆转;而边缘状态和精神病患者仍处于自体性欲阶段,尚未形成内聚自体和内聚的理想化双亲影像,自恋力比多固着于各种相互分离的身体部位表象、躯体功能表象和心理功能表象。

       自恋人格障碍病理是心理结构缺陷,移情神经症病理是无意识冲突+过度发展的防御机制。只有夸大自体和理想化双亲影像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个体才能进入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期的前提是自体与客体界限的明确划分(乱伦冲动和攻击性可以从内聚自身指向明确分离的客体)。

       自恋障碍无法独立于客体,需要客体为其发挥心理功能,无法进入俄狄浦斯期,也无法形成俄狄浦斯情结和移情神经症。自恋障碍比移情神经症更为严重。

自恋人格障碍治疗的实质

       创造一种情景,使患者能够继续其童年期因自体—客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停滞的发展过程,弥补心理结构缺陷,扩展自我的支配领域。强化自我这一基本的中性化结构,提高超我的理想化程度,使现实自我能支配、转化和利用原始的自恋力比多,用于切合实际的活动,使原始的自恋力比多得到升华,从而获得健全的自尊。

       人格缺陷的弥补,自我支配领域的扩展在治疗中同时发生,但人格缺陷的弥补是因,自我支配领域的扩展是果。

自恋障碍和移情神经症的比较:

       1. 移情关系是治疗前提,但移情性质不同。

       移情神经症:移情对象以客体力比多的心力贯注为基础,俄狄浦斯期乱伦冲动的转移,患者对分析师的独立存在有清晰认识。

       自恋障碍:移情对象以自恋力比多的心力贯注为基础,患者将分析师作为镜像自体—客体或理想化自体—客体,对分析师的独立存在没有充分意识。

       2. 都要帮助患者克服抵抗,扩展自我领域,但具体过程和分析重点不同。

       移情神经症帮助患者领悟潜意识中的冲突与自我采取的防御机制。分析重点在于克服自我对于本能进入意识的阻抗,在解除阻抗的同时,患者会渐渐疏通移情,自我得以能够利用部分固着于症状的本能驱力。

       自恋人格障碍也要帮助患者克服阻抗,使患者勇敢地面对水平分裂、垂直分裂作用下,固着于原始自恋结构(夸大自体、理想化双亲影像)的自恋欲求,扩展自我的领域,增强自我的领域,增强其对自恋力比多的支配能力。其修通重点在于,使自恋力比多逐渐撤出初级自恋结构,撤出客体表象,转移到心理装备及其功能,是个体获得新的心理结构和功能。其实质是弥补人格结构的缺陷,自我领域的扩展则是人格结构的缺陷得到弥补的结果。

自恋人格障碍的治疗过程

       逻辑上顺序是:消除阻抗——形成并修通自恋移情;但这两者往往同时发生,自恋移情的修通过程,实际上也是病人不断消除阻抗,袒露其初级自恋欲求,将初级自恋结构同现实自我逐渐整合,提高自我支配性的过程。

自恋人格障碍的行为表现和外部症状

       性方面:变态性幻想,缺乏性兴趣。

       社会领域: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明显下降,缺乏建立和维持重要人际关系的能力,出现违法行为。

       人格特征:缺乏幽默感,缺乏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神入)的能力,行为举止缺乏分寸,常常无法控制愤怒和攻击倾向,出现病态的撒谎现象。

       某些身心失调现象:疑病倾向,过度关注身心健康,植物神经紊乱,各系统出现障碍。

自恋移情的形成

       行为表现和外部症状并不是自恋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而是派生症状。

       自恋移情是自恋人格障碍最重要的特征性症状,应根据治疗过程中自发的移情性质来判别心理障碍。

       自恋移情分为两种:镜像移情和理想化移情。镜像移情是夸大自体再度表现出原始的夸大性和好表现性,分析师被当作镜像自体—客体。理想化移情是理想化双亲影像的再度活动,病人把分析师当作理想化自体—客体,把理想化自恋力比多投注于分析师。

       自恋移情的自发形成取决于:患者已经形成内聚的夸大自体和内聚的理想化双亲影像,这是形成自恋移情的基础,因此处于自体性欲阶段的边缘型及精神病型患者无法治疗;自恋力比多固着于夸大自体和理想化双亲影像,迫使患者不断寻找自体—客体,这是形成自恋移情的动力机制。

       在治疗中再度活动的初级自恋结构,其发展水平还处在固着点(正常发展严重受阻、个体遭受创伤性挫折的点),形态与彼时十分相似。

       发生越早的固着点,对应的移情形态出现得越晚;发生越晚的固着点,对应的移情形态出现得越早。

       在发生上相似的创伤性经验有相互叠套的现象,不同发展阶段理想化需要遭受创伤性挫折的经验会汇聚在一起,不同发展阶段镜像需要遭受创伤性挫折的经验也会汇聚在一起。所以在治疗中先出现的移情现象,实际上也体现了个体早期在遭受创伤性挫折后与自体—客体的关系。

镜像移情的分类

       1. 通过扩展夸大自体的融合:即通过夸大自体的扩展而同对象处于同一状态,是最原始的镜像移情。此时分析师被体验为夸大自体的一部分:夸大自体扩展范围,将分析师囊括进来,从而形成新的综合性结构。患者的联想和描述很少涉及分析师,并操作控制分析师,把其作为工具——满足其夸大性、好表现性,控制与夸大自体有关的冲突和紧张,防御。以此获得安全感。

       2. 另我移情或孪生:原始程度稍低。患者感到分析师同自己十分相似(投射)。此时,患者能够初步意识到分析师的独立存在,也能出现少许与分析师有关的梦、联想和描述。

       3. 狭义镜像移情:原始程度最低,是夸大自体在治疗中复活的最成熟的形式。患者明确意识到分析师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患者的梦、联想和描述更多地涉及分析师。但只有镜像需要得到满足时,患者才会认为分析师是重要的,才会接受分析师。狭义镜像移情是夸大自体的某个正常发展阶段在治疗过程中的重演。

       在分析治疗过程中,狭义镜像移情出现得最早,另我移情或孪生次之,通过扩展夸大自体的融合最晚出现。这一次序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镜像需要所遭受的创伤性挫折次序正好相反。

       从发生学和动力学角度,镜像移情又可分为原发性镜像移情、次发镜像移情和夸大自体反应式的激活。

       原发性镜像移情是指夸大自体在治疗情境中被直接激活,最为常见,是夸大自体在治疗情境中激活的基本模式。

       夸大自体反应式的激活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先出现理想化移情,后来因为分析师的失误,而对理想化自体—客体(分析师)产生不满,因此退出已经形成的理想化移情,导致夸大自体重新出现,患者将自恋力比多过多地投注于夸大自体。这种倒退甚至不仅会倒退到初级自恋水平,还会进一步倒退到自体性欲的身心自体阶段,病人因此心理紧张出现疑病症状,出现变态性幻想和变态性行为。

       有时在镜像移情前会出现短暂的理想化移情,这种镜像移情便是次发镜像移情。从短暂的理想化移情转到次发镜像移情,依次重演了患者童年时期经历的下列事件:1. 对童年期对象的暂时理想化;2. 这种理想化遭受创伤性挫折;3. 对夸大自体投注过多的自恋力比多。这种过程再现的是病人童年期未完成的发展步骤。这里,短暂的理想化移情和次发镜像移情都重演了个体童年时期所经历的心理事件,都需要注意并分析。

理想化移情的分类

       较为成熟的理想化移情,与较晚发展阶段理想化双亲影像的发展障碍有关,特别在是理想化双亲影像内投和理想化自恋力比多用于超我的理想化前后。理想化双亲影像为较为成熟的形式。临床中最为常见,也最容易识别。

       较为原始的理想化移情,同在较早发展阶段,个体与理想化双亲影像融合的需要所遭受的创伤性挫折造成的自恋固着有关,特别是前语言阶段。

       在发生上相似的经验也会互相叠套,较为成熟的理想化移情往往也会体现个体在较早发展阶段理想化双亲影像发展的障碍。治疗过程中,会先出现较为成熟的理想化移情,随着治疗的深入,就会出现较为原始的理想化移情。这与发展过程中个体的理想化需要遭受的创伤性挫折次序相反。

形成自恋移情的前提——克服阻抗

       随着分析的深入,自恋移情也会不断深入。较为成熟的自恋移情得到疏通后,会产生较为原始的自恋移情,也意味着患者倒退到较早的发展阶段。自恋移情形成,或者深入前,患者会感到焦虑,并常常做一些与焦虑有关的梦。如:在镜像移情形成之前,患者常会梦见自己从高处坠落;在理想化移情形成之前,患者常常会梦见自己攀爬陡峭的山峰,在险峻的山路上急切地寻找落脚点。

       阻抗则用来防御这些焦虑。在理想化移情产生前的阻抗是因为:1. 童年期试图理想化的对象冷漠、疏远,反应迟钝,反复无常,患者害怕再度遭受令人痛苦的创伤性挫折;2. 患者害怕与理想化客体融合从而丧失自己的个性。

       镜像移情产生前的阻抗是因为:1. 害怕因夸大性表现而永远失去对象,陷于孤立;2. 夸大自体具有反社会性质。夸大、好表现的力比多闯入自我会引起痛苦和不适,因为以错误的方式释放这一力比多,会使人产生愧疚、紧张和疑病症等痛苦感受。

       阻抗就是为了逃避这些痛苦感受。阻抗有各种表现形式,如:以貌似无畏的行为和冷漠否认这些痛苦感受;或把夸大自体重新压抑到无意识中;或强化垂直分裂;或出现不合群行为。

为了帮助患者克服阻抗,形成自恋移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神入:理解并接受患者维护自尊、得到他人赞赏和肯定的需要,理解并接受患者希望同理想化自体—客体相融合的需要。此为克服阻抗、形成自恋移情、诱发较为原始的自恋移情的基本前提。

       2. 防止出现一些促使患者产生阻抗、影响自恋移情形成的有害举动。不要过早对移情做发生学解释和动力学解释,会使患者体验到被拒绝;也不要刻意做出异乎寻常的友好行为,会被敏感的患者体验到自尊伤害,从而更加孤立、多疑。

       3. 防止反移情,分析师要解决自己的自恋障碍。

       在理想化移情形成时,患者对分析师的极尽赞美往往导致分析师的尴尬、不安和羞愧,甚至产生疑病症状。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分析师自己潜意识中存在着被压抑的夸大性幻想。患者的刺激,导致其有可能进入意识中,作为阻抗,分析师会下意识拒绝充当患者的理想化客体。

       在狭义镜像移情中,患者虽已意识到分析师的独立存在,但在他看来,只有满足自己得到赞美和肯定的需要时,分析师才是重要的,地位相对低下。这对分析师而言是一种打击,往往妨碍分析师理解患者的自恋需要,不能对此做出适当解释。

       另我移情或孪生以及通过扩展夸大自体的融合,会造成原始融合状态。患者不把分析师当作独立的存在,这往往使分析师产生反移情。

       分析师只有首先解决自己的自恋障碍,防止反移情,才能准确理解病人的自恋需要,促进自恋移情的形成。

       4. 准确理解患者在移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并做出适当反应。患者的反社会行为,除了真的危及到社会和患者人身安全的,一般顺其自然,让其充分发展,再解释其意义。不应采取道德教育,这样会使患者重新使用水平分裂和垂直分裂,形成阻抗,妨碍自恋移情的形成。

自恋移情的修通

       从发生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对患者在自恋移情状态的表现和内心体验做出解释,使患者获得领悟,并变形性内化分析师的自体—客体功能,弥补心理结构的缺陷,治愈自恋人格障碍。

       自恋移情的激活是治疗的必要条件。缓解自恋结构激活产生的焦虑,继续停滞的发展历程。

       分析师不可能随时随地满足患者的自恋需要,外在事件也可能打破自恋移情最初的平衡状态,患者会出现一系列暂时性倒退现象。如果分析师能够准确阐释这些现象,自恋移情就会恢复平衡。下图说明了在自恋移情的修通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暂时性倒退现象。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126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54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445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78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70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27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00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83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9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46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1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23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2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