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以为,我归纳设计的这张图还是有几分“姿色”和“内涵”的。其姿色不可言表,主要看内涵。
“我的生活”,平淡至极,繁琐至极,是啊,本来就是个小人物,谈不上什么大事件,然而,这是“我的”,有我的深刻烙印,有我的存在气息,同时,这是我的“生活”,不只是生存,所以颇有些情理滋味在。我的各类生活交织在一起,我在我生活的网中游走跌撞,于是,外生活就经意或不经意地以温柔或不温柔的方式内化到我心中,成为我成长感性和理性的滋养。过一种丰富而诗意的内生活,这一生就不亏了。不过,这从外而内的过程中,我应该持积极又慎重的姿态。你看,我的阅读生活和教育生活,成为我内生活的取材料对象。这恐怕是生活趣味和职业爱好使然吧。
我的感受、体验、情感和思想,我的经历和想象,不断与我当下的生活产生联系。当然,很多联系是淡薄的肤浅的,很容易就随风而逝一去不复返了。但有一些却是直接或间接地触及灵魂的生命化的联系,当然,很多又是需要时间来发酵才能深刻的。这些东西呈现碎片状。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需要用文字及时记录下来,可保鲜,可存储,可深化,可丰富和灵动内生活。我原来兜里揣着个小本本,供随时将念头捕捉和简记。后来就用手机微博记录,有时得闲就敲敲键盘,把刚萌生的想法梳理一遍,有好玩的有价值的,就录入微博。积少成多,跬步千里,我从2011年年底写微博,至今已过4200条了。这些微博,相对清晰地记录了我这些年的生活轨迹和情理成长。
胡适在上世纪20年代发动“整理国故”,我今天看来要搞个“整理己故”,就像胡适先生所说,“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及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地出一个真意来,从武断迷信里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我之整理,看来先要逐篇评判鉴定,以定取舍,留下的当细细思量,慢慢推敲,待得成文后,就得交给编辑。然后,还要整体上反复斟酌学理,做“条理系统的整理”,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
碎片化内容量大,相对零乱,要转化为可供开发利用的强大资源,就得不断检索、整合,也就是要不断用某主题将相关碎片进行逻辑加工。这就像是造航母,航母如此庞大的系统,采用的是诸船厂先分段建造,然后再集中拼接,这叫模块化。微博内容系统化,就走这样的路子。写哪方面的文章,我会很快就能写出来,而且字数不少,内容不薄,思想不浅,因为我可以在微博内搜索关键词,充分占有诸多碎片并进行取舍与整合。许多人动辄就去百度,去抄凑,是因为他没有这些碎片资源库。
系统化的东西,我是存放到简书里。这又成为我新的更高层面的资源。这些相对成熟,大部分稍加修改,就完全可以拿出去发表或参赛。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化的内容,慢慢就可以构建起我的教育主张和风格。在这个纷繁如麻真假混杂的信息社会,就有了自己的坚定不移的主心骨,就有了辨别真伪的底气和不懈追求的目标。在今天大谈大数据的时代,我不断鼓吹,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读写小数据。
为此,我特别设计这图以解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