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躺平文化”成了新词。可仔细看,它好像与人们在几年前喜欢使用的“佛系青年”没什么不同?又仔细想想,它的内核似乎也同用于自嘲的“打工人”一词类似。在我看来,它不过是人们被巨大的工作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时,用于自我调侃和心情疏导的一个词语罢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的传播,它不可抗地成为了一些不思进取、自怨自艾的人用于偷懒的借口。
选择用“躺平”一词来形容自己的人,不见得真的会躺平。我身边的很多人都有着与我一样的经历。自小以来,我们周围充满着一批天天嘴上挂着“我要考砸了”、“我是垃圾”、“好累,不愿再学”的人。然而,深更半夜开台灯学习的是他们,东方天际未全白便离开被子怀抱,奔向教室学习的也还是他们。他们用着一边嘴上吐槽生活,一边却又积极进取。这其实只是一种平衡心理状态的手段而已,他们无处不在地发散焦虑,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压力。很多人看到那么厉害的人都这样自嘲自己,又怎么好意思说自己也很努力拼搏呢。有的专家学者,误以为年轻人所说的“躺平”是真的不努力、不学习了。殊不知这只是他们解压的一种方式罢了,既然身体上不能行动,那嘴上说说总可以吧。
也许很多人没有面临过这样的困境。有的人确实是无论再怎么努力,也够不到某些人轻易达成的目标。现在的我尚未有在社会中工作的经历,所以只能拿学生生活来举例。班上曾经有个女生起早贪黑地学习,无论做哪一门功课,都十分认真,然而还是比不上一些天资聪颖的人。那些人不需要花费多大的力气便可以考到相当漂亮的分数。而这类事情发生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再普遍不过了,普遍到一些人甚至会认为,考不到高分的人就一定是傻子,读不上好大学的人一定不聪明。这是毫无依据的。
青春很短,我们没有办法去寻找一条像那些教授所说的适合自己的道路,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也缺少允许我们去试错的资源。太多地方的孩子只拥有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办法去国外深造发展,而那些需要烧大量金钱和时间的艺术才艺和体育才能也难得培养。等到上班了,也还会面临许多身不由己。好的岗位不一定完全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它也会去逼人们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天赋或者机会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我认为即使没有办法切身体会一些人的痛苦,但也不要去过分地指责,甚至抹黑他们。这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呼吁拒绝躺平文化后,造成了巨大舆论反弹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社会上固然有一些人偷懒而不思进取,但更多的是拼尽全力生活着,努力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我们还没有进入到诸如日本等发达国家那样的“低欲”社会。
如果非要去探讨“躺平”文化,为什么不花多一点功夫做社会调查,尽可能深入地了解社会青年群体?而仅仅是单纯地去问个别人便妄下结论呢?躺平只是一种调侃、一种玩笑,它折射出的是人们面对巨大压力时无奈的心情,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输与随遇则安。我们国家的前景依旧是一片光明的,此时不必操之过急地跳出来指责流行于年轻人间的躺平文化,更不应该高高在上地批判寻常人的一生,否定他们人生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