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我不是很愿意承认的事实:我还在学习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输入系统。即使是现在的我能够保持较高的清醒度,但我的行为习惯由于长期被动的性格,无法有效配合我的头脑。
我性格一直有个主色——自卑,我无意识地用“这个我不懂,做不了”的借口,逼迫自己沉默、压抑自己的欲望、往后躲、不承担责任,这些行为方式都把我逼成了一个普通、木讷、沉默的人,而不是我一直渴望的破茧重生。
撑住我努力向前走的应该是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心性,每当我燃起强烈的欲望要去实现某个愿望,最后结果都不差。只是,当达到了设定的目标,我就会开始自我膨胀,然后停步不前,最后又重新回到“自卑”主导的行为模式。
就这样,我一直陷在自卑—膨胀—自卑的死循环里,直到我脱离学校的保护,生活处于极端失控状态下才慢慢去面对自己的问题。现实没有给我留下用“我没准备好 ”作借口仓皇而逃的机会,倒逼我试着去“见招拆招”,招式不好就只能认输。生活世界中,真正的关键除了观念,还有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经年累月会获得某种独立性。
当我冲破了观念的枷锁,视野重新被打开,对很多以前不敢触碰不曾注意的东西产生了好奇,产生了兴趣,于是另一种折腾开始上场,我的行为习惯或者说能力,驾驭不了对新事物的学习。如何去满足好奇心,成为新的问题。
好奇是一种欲望
与贪嗔痴一般,好奇也是一种欲望。
我经常表达对朋友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单身生活的嫉妒和羡慕,辣么多时间都是自己的。这种心情一如钱钟书先生说的“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人想进去”。我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在排队,我很想去了解。时间已经被专业、家庭、宝宝消耗得所剩无几了,只能一样一样来。
我偏偏很容易被热情冲昏头脑,经常莫名闯入一个陌生领域(比如连看一星期的熊猫杀),几天后又退出来,过段时间又想试试。
好奇心被认为是孩童身上值得珍惜的品质,成人经过现实的打磨总觉得“我需要的已经都知道了”,未知被认为是需要抹除的风险。其实,未知的价值被大大低估,忍受未知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
好奇、有趣、未知、危险这些词一体两面,买一送一非要不可。就像贪吃的人,大概率就得忍受肥胖。
忍不了,可以将好奇划出欲望清单,只是别拿现实骨感当借口。
好奇什么和如何满足考验的是判断和能力
有次和朋友聊天,她谈到她喜欢的歌手时兴奋地浑身放光,她并非追星,而是喜爱音乐。她最大的梦想是去学习声乐基础和流行唱法,只要制霸 KTV 和懂得点评音乐就行。这是她对音乐的好奇心,为了满足好奇心,她可以独自一人去听演唱会。我鼓励她,等工作了,有一定经济能力了,请老师到家里教她,给自己一段时间肯定能实现的。
这个爱好放我身上就不行,有次为了不显得那么离群索居,试着和同学去看晚会,看着满广场的人随着音乐节奏欢腾到不行,我不熟悉音乐,一脑门的黑线,只想到了群魔乱舞四个字,到底是怎样被感动的呢?
经常被黑的朝阳大妈其实也是保有好奇心的,只是她们的好奇心重心不是自己,且她们的能力已经足够满足好奇心了。
在看斋藤孝先生的《学会学习》时,我想起来小时候美术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自己描摹课本上的一个苗寨姑娘。那天晚上,我趴在四方的饭桌上,一次次地画线条,白纸被橡皮擦擦得都变灰了,我撕了好几张画纸,最后才画出一张其实并不满意,但累到不行只能先赶紧完成的作业。我做作业注意力集中不了三十分钟,我记得那次至少三个小时我没动过。等再上课时,美术老师当众夸奖我画得最认真,最生动,是我整个学生生涯中得到的为数不多的夸奖。
这是好奇和兴趣在闪光的时刻,只是我没有抓住。多年以后想起来才觉得,我总是想去挑战别人擅长的,却从没想过自己爱什么,好奇什么?事实上,我一直擅长动手却鄙视动手,认为有思想才是正道,要积累到千古流芳的作品从我笔端自然流出,做不到完美我就不写。(这不是很尴尬么)
好奇什么是一种判断,很多好奇之光一闪即逝,其中哪一样值得抓住呢?如何满足则是需要能力的配合,需要具备拆解动作的能力,需要经济的基础。最重要的是,那是属于你自己的好奇。
好奇害不死老司机
好奇害死猫这句谚语,一直让我觉得很奇怪,传说九条命的猫都被好奇害死了,那好奇好还是不好呢?
正确的问题应该是,好奇害死的都是什么样的猫呢?
恩,好奇害死的都是选错了爱好和练习册做得不够的猫。
选错了爱好的大概率是因为生活中看不到自己,就像没有补给却执意远航。
当能力驾驭不了这种欲望时,对陌生领域的好奇和兴趣会使生活走向失控。车开不会就得多练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