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此时此刻,正在听徐大乐的《一个人的朝圣》。它一度是我非常喜欢的歌,它的作者而今是一个互联网人。有感于那句歌词“世界太大,人会迷路,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世界总是太嘈杂,我只是想静静。坐在最常来的咖啡馆,写下这一章严肃的文。
当我们收集了大量用户故事进入机会阶段,并且根据3W方式筛选出“用于进一步讨论”的部分后,我们将带着这些用户故事,进入“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的任务是讨论、明确这些用户故事在技术和设计侧的方向,最终形成待开发清单。
在探索阶段,要详细讨论谁会用、为什么要用以及怎样使用你的产品。团队的目标是构思一个有价值、有用、可行的产品。这时要做许多碎石的工作。只需要将最少数量的故事推入发布待办列表中,这些列表描述了一个最小可行产品版本。
——《用户故事地图》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将讨论、明确“机会”的可行性方向,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组成待开发清单。这一阶段共有五个步骤。
1. 重新阅读并理解“机会”信息
这里不再赘述,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机会探索,需要对“机会”进行复习。回顾它们的3W信息。
2. 深入理解用户
“人物画像”是我们理解用户的方法,而“用户旅程图”则帮助我们理解用户行为,快速建立对用户和遇到问题的共识。
提到“人物画像”总感觉是很高深的内容。然而似乎并非如此,简单的用户画像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接近用户。你需要和团队一起明确、完成以下几个部分:
- 画出简单的人物素描(照片也行);
- 基础信息:包括“Ta是谁?”、“Ta为什么要使用我们的产品?”
- 关于Ta:特点、目标&痛苦点、活动;
- 启示:“对Ta有什么价值?”、“这个方案能改变Ta的理由?”
“用户旅程图”可以做为脑暴解决方案的跳板,也可以通过它来验证自己心仪的解决方案是否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在用户原有行为路径中,去看它的“事件”、“观察”、“痛点”和“快乐”。此方法网络上有大量资料,这里不再赘述。
3. 快速可视化方案,进行逻辑、技术可行性评估
在回顾机会、理解用户及行为的过程中,解决方案会逐渐浮出水面。做为交互设计师,应该具体基础的手绘能力,能在会议中将大家说出来的方案快速在白板(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上还原——它将大大提升方案输出的速度,并在共创中快速达成共识。除了界面草图,用户画像、流程图、照片和文字描述都是不错的方案呈现方式,唯一重要的是(此处敲黑板),快速的、将它们呈现在所有人都可以轻易看到的地方。
将可视化呈现的方案草图和故事地图(为什么要加入地图?后面会解释)放在一起,与参会的技术人员、设计师进行沟通,将能够快速获得专业建议,发现技术风险。减少“先需求后评审”带来的成本和时间浪费。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如果……会(怎样)”的语句来不断推敲方案、填补漏洞。这一过程中,会谈到硬件条件、数据情况、后台服务等内容,请确保自己对所有事情都做了笔记。后面你就会知道它们有多重要。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为什么要在这里加入机会所在的故事地图?因为在开发过程中,我们易于关注有趣的功能而忘记在这期间的基本流程。然而机会所在的整个地图帮忙我们补充和记忆这些细节和过程。通过地图,能从全局角度发现技术限制。
4. 针对上述内容,重新校正用故事内容
在探索阶段的讨论过程中,具体应该讨论什么?哪些是必要或重要的?下表做为一个清单,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做好探索阶段的任务,试着让探索阶段讨论的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标题 | 说明 |
---|---|
产品角色 | 1)讨论不同类型的用户:在产品中,这个功能的用户包括哪些细分用户; 2)有哪些其他干系人; 3)若为企业软件,它的客户是怎样的; |
使用原因 | 为什么特定的用户会关注这些功能 |
使用场景 | 1)用户何时使用; 2)使用时的现实场景是什么; |
功能内容 | 1)用户希望通过软件来做的事情; 2)可将调用某不为人知的系统视为特殊用户; |
方案实现 | 1)有品质的讨论需要关注:为什么做、做成什么、怎么做; 2)没有明确谈到如何实现,就很难评估其实现成本; |
问题与假设 | 1)对技术假设发问:需要依赖的底层系统是什么;是否已了解这些系统的工作原理;还需关注的其他技术风险; 2)对产品假设发问:用户会接受这个方案吗?真的理解用户吗?它真是用户需要的的吗?是用户痛点吗? |
异常情况 | 1)有哪些异常情况出现; 2)出现异常时,用户是否有其他方式完成任务; |
开发周期 | 1)随着讨论的进行,逐渐主准确出开发时间(xx天); 2)根据开发周期的结果,判断是否中止开发或是继续; |
其他方案 | 丢掉文案中的部分假设,回到解决问题上来,找到最小成本、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
5. 去掉低优先级的内容,保留必要内容进入下一阶段
当有多人参与讨论的时候,为了让每个人都满意,往往会以得到一个巨大的解决方案。这显示有违初衷。如果决定开发的故事数量最后大于“放弃开发的故事数量”,往往说明探索阶段没有做对。
写在后面
在探索阶段留下来的用户故事,将会进行产品原型的设计和细节讨论。探索阶段是从产品和用户层面来检测、过滤用户故事(我们在实际过程中一概称“需求”),我们在这一阶段的关注点优先顺序是:优先关注“优先满足的业务目标、用户群体”,然后再关注他们的需求中“优先满足的那部分”,最后再“根据需求,排列功能的优先级”。
探索阶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实际解决了成本问题。例如需求方担心会议效率低,不能快速输出结果,自己就直接把需求写完了。然而有时思考片面、知识结构受限,常会产出低质量、在需求会中被推翻的需求。若这个需求输出的过程中邀请各岗位重要人员参加(人数要限制在5人以内),不仅可以在前期就得到专业的反馈,同时还能突破单一的视角,为方案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将早期的用户故事(需求)确认环节分为“机会”、“探索”两个阶段,看似是增加了环节,实际上却是有效控制流入后续阶段的需求质量,从整体上降低了协作成本和需求风险。毕竟也不是每个阶段,都需要所有人参加。
最后,以这段非常喜欢的歌词结束这一章。
做梦的 醒来的
沉默着 躁动着
世界太大 人会迷路
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
……——《一个人的朝圣》徐大乐
—— end ——
全部内容链接:
用户故事地图(1):体验用户故事
用户故事地图(2):作用
用户故事地图(3):故事与卡片
用户故事地图(4):创建方法
用户故事地图(5):开发流程之“机会”阶段
用户故事地图(6):开发流程之“探索”阶段
用户故事地图(7):开发流程之“设计”阶段
用户故事地图(8):开发流程之“故事工作坊”阶段
用户故事地图(9):开发流程之“研发-评估-交付”阶段
用户故事地图(10):开发流程之“回顾”阶段
用户故事地图(11):故事(需求)拆分
用户故事地图(12):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