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突然感觉看不清东西,去检查后原来双眼都上升了50度。于是开心的借这个机会重新换了副很酷的机车款眼镜。带了半个月左耳却被压的发紫,很痛。这阵子总被这种耍帅的痛折磨,希望被压的那块皮肤能被磨厚些,缓解下戴眼镜的压力。最近简书把积分都换成了简书币——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现金。简书做区块链是非常合适的,不过也比较担心,以后自己写文章会不会被影响的追求这种B而变得不纯粹。
在上一期,用户故事(我们常叫它“需求”)经过了机会阶段的初步筛选、探索阶段的设计和技术侧的可行性评估。侥幸存活的需求,终于进入了方案的设计和验证阶段。在这一阶段,设计师将会根据用户故事,利用设计方法输出功能原型。这一阶段正是我目前工作负责的内容。
《用户故事地图》介绍了一种可能是国外常用的设计方法——设计思维,三年前,我有幸听一位老师讲设计思维——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它。经过三年的沉淀和学习,尽管今天我认为它有时不太适合中国的产品设计环境,但我依然非常推崇它的核心思想。接下来会对它做一些简单的介绍。2015年我刚接触这个思想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设计思维——臭皮匠的方法论》,也可以了解下。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的实践方法共有5个阶段,分别是:移情、定义问题、形成想法、制作原型和测试。
- 移情:走到使用场景中去,与使用者交谈,收集用户对产品的实际感受,并且收集信息;
- 定义问题:为假想的用户创建一份用户画像,并将实际得到的信息融入到这个画像中形成案例,使用地图来绘制用户当前的行为。这一过程也是对上一阶段采集到的信息达成共识,找到隐藏在背后真正的问题;
- 形成想法:根据上一环节的内容,找到解决方案。可以使用二种方法;
- 头脑风暴:除了传统的脑暴方法,这里也可以使用“故事地图”辅助脑爆:在卡片或便签上直接写下对解决方案的想法,然后将它们直接放至最相关的位置。用一个表现痛点、快乐及其他用户信息的地图。针对这个地图进行脑暴,广泛收集想法。
- 设计工作室:具体使用方法见下文。
- 制作原型:针对几种方案制作简单的原型,并保证其具有一定的保真度;
- 测试:将原型拿给用户看,是否真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并获得反馈。最终找到最合适的方案。
设计思维强调小型的多学科团队协作,团队成员通过制作简单模型、草图和低保真的文档来进行交流。设计思维帮助我们真正理解“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我们认为的“要去解决什么问题”。
然而,设计思维并非万能或一定可以成功,设计思维最大的缺陷是花太多时间在前期设计和分析,从而对方案产生很强的依赖(这也是理想化设计的通病),一但结果不如人意,就会对设计过程产生质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按照幂律分布,实际开发出来的东西中失败和成功的分别占20%,还有60%说不上成功或失败,基本上无用的。此外,进入市场的功能也很有可能收不到用户能用或不能用的反馈。
验证性学习过程
做为交互设计师至今,随着对实际产品设计环境理解的不断加深,我渐渐明白,一套严谨的设计流程固然可贵,但是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前提下快速获得方案,这种基于严谨流程的方法论必然会碰壁。一套结合实际开发流程、契合国人快(急)速(功)验(近)证(利)的期待,必须要从其他方面找方法,于是我碰到了“敏捷思想”。无独有偶,《和户故事地图》中也提到设计思维的弊端,从而提出了另外一种设计思想“验证性学习过程”——“开发-度量-认知”模型。
- 开发:尽可能做最小可行实验,用以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 度量:从访谈、可行性测试和软件使用中进行真接观察和数据分析;
- 认知(学习):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重新思考设计方案,重新形成新的解决方案。
它的具体过程是:
- 获得信息:与其他伙伴(与用户直接打交道)共同讨论,获得目标用户和他们可能面临的问题;
- 找到事实:通过讨论,为猜测的用户和问题找出真实的原因和事实;
- 构建方案:构建多个解决方案,并将其聚合为最好的1〜2个解决方案;
- 找到风险:基于聚合的方案,猜测用户如何使用方案以及技术风险,并找到其中影响最大的几个风险;
- 开发原型:设计和开发小型测试,做出一个最基本的能表达方案的原型(可以使用设计连环画,这是我很感兴趣的方式);
- 测试原型:使用原型,对用户进行测试,验证问题的存在以及方案可行性;
- 分析结果:测试结束后分析结果,若设计之初假想的方案是错的,则根据已知信息和新的猜测,进行下一轮测试;
设计工作室
设计工作室是一人快捷的、协作式获得想法的方法。它的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 邀请8〜12个人,你认可他们的想法,并且希望他们能帮助你改善产品;
- 描述你正在解决的问题,它的背景、机会和探索的信息,但不要说太多,防止影响他们的想法;
- 选择性的分享一些同类产品的案例,或者其他借得借鉴的产品功能设计;
- 每个人根据已有的信息绘制草图,可以限定时间;
- 每4个一组进行小组分享,时间为30分钟。教练对每个人方案解决问题的程度给出反馈,并指导他们如何融合其他人的想法;
- 要求每个小组综合得出最优秀的想法,并输出一个组织好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5〜30分钟;
- 以小组为单位,向所有人分享想法,并展开讨论;
- 收集他们的草图和想法,团队成员用这些资料最终创建一个最终的、进行充分整体的草图。
絮絮叨叨又说了这么一大堆。有时候不得不说写字是非常有趣的过程,看着不懂的内容,写出来,哪怕是对照着一字一字写,也能快速在脑中构建清晰的思路,这也许是使用文章输出进行学习的真意吧。现在是23点35分,无眠的朋友们晚安,有眠的伙伴们好梦。
—— end ——
全部内容链接:
用户故事地图(1):体验用户故事
用户故事地图(2):作用
用户故事地图(3):故事与卡片
用户故事地图(4):创建方法
用户故事地图(5):开发流程之“机会”阶段
用户故事地图(6):开发流程之“探索”阶段
用户故事地图(7):开发流程之“设计”阶段
用户故事地图(8):开发流程之“故事工作坊”阶段
用户故事地图(9):开发流程之“研发-评估-交付”阶段
用户故事地图(10):开发流程之“回顾”阶段
用户故事地图(11):故事(需求)拆分
用户故事地图(12):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