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八斗 出自南朝宋期间,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这句话既称赞了曹植的文才之高,也蔑视了天下人的才华,更显示出谢灵运的自信与轻狂。后来人们便称曹植为“八斗之才”,同时也将学问高、文才好的人形容为“才高八斗”。那么,“斗”有多大呢?
“斗”原本指盛酒器,后来作为称粮食的量器。
量器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它的单位名称比较复杂。其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单位。《小尔雅·广量》说“掬四谓之豆”,《左传·昭公三年》说“四升为豆”,这两种说法是相通的,就是说掬也就是升。升的本义是“登”、“进”的意思,两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数,然后从这个数登进,按四进有豆、区、釜,按十进有斗、斛。四升为豆,十升为斗,八斗是多少有具象了吗?
互动活动:此处齐国官窑生产的大部分陶器是量器,它背后反应的社会发展面貌是什么呢?(统治者为何要大量生产量器?)
量制是度量衡中较为复杂的一项,经历了很复杂的演变过程。
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度量衡标准。战国时期,秦国的量器是以升、斗、桶(斛)为单位,齐国则以升、豆、区、金、钟为单位;秦国所实行的衡制是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可谓标准繁多。战国后期,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日益兴盛,客观上要求有统一各诸侯国的度量衡。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过六种量制,依次为:姜齐旧量、陈氏家量、姜齐"公"字量、前期田齐"主"字量、后期田齐"主"字量和田齐新量。刚刚我们探究田氏代齐的时候讲到田乞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赢得民心的故事就是田氏家量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小并行的两个量词系统,大量系统一升为314毫升,小量系统-升为200毫升,10升=1斗。姜齐旧量采用的是大量系统,田乞借出粮食沿用的是大量,收回粮食用的是小量。同学们可以换算一下,百姓借314升粮食只需要还200升,是不是很开心?
当时东周各诸侯国大都采用的小量系统。田氏家量将姜齐采用的大量系统改取小量系统,并创制新量词,形成新的“升、豆、金和(he)、区、釜、钟”六量词,而“升、金和(he)、釜”与“升、斗、斛(石)”制度一致,从而由四进制、五进制、十进制混合使用统一为十进制,为量制量词的统一奠定基础。新泰古陶文残片的大量出土,可见当时官方大量生产量器。(目的是什么?)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各国量制的改革,可以推测出其目的不仅在于体恤百姓取悦人民,更重要的是改变齐国独用大量系统所导致的障碍,以便于交流,反映了统一乃大势所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战国时期仅管诸国混战,但是随着铁器使用的普遍与牛耕的推广,农业发展迅速,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商品交换频繁,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地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无论是统治者还是人民内心都趋向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