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本次读书会,我有些思绪在脑中盘旋,安静下来,整理了一下。
1、为什么我对第三法的理解和运用上止而不前呢?
我记得从学PET开始,对第3法就停在了解的程度,无法执行运用。因为对它理解不透彻,怀疑自己是否能做到,感觉自己不适合用这种方法,像穿了一件不是自己的衣服,不合体。还有一种心念:就是第3法一次就能成功,我做不到,所以我学不会不去做。而实际,第三法就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一次不行,可以两次,两次不行,可以再沟通,直到找出我们彼此共赢的方法。这是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最终有一天可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次成功。
现在在回看自己,我发现还因为自己没有完全在母亲的位置上。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力量,去维护自己这个母亲的角色,站好母亲这个岗位。遇到问题大而化之,可以不面对的,差不多就行,顺其自然,大大就好了……其实,是自己的失职,没有用心认真的对待自己和孩子,没有做到好好的相处。特别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我,更少了一丝敏锐的觉知力。在父母面前是孩子,在孩子面前还是“孩子”。有更多躲避的机会,有更多逃避的借口和理由。终其伤害的可能不只孩子一人。想给自己警言:有爱在身边,更应该做好自己,好好爱自己,对自己负责,让自己成长。才能有一双发现爱的眼睛,觉察爱在身边。
所以,我慢慢更能理解为什么生活中依赖于第一法权威存活,这是惯性,知道会有伤害,但没有伤之筋骨,能活着,能生活,自求自我修复的能力。这不就是趋乐避苦吗!避免解决冲突,活得舒服点,同时希望问题会自动消失,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事实呢?问题可能是在蔓延,等到真的感觉越来越无助的时候,会慢慢转变成第二法。面对孩子的歇斯底里,从没有看到过的另一张面孔出现时,只能妥协,放弃,放纵,失控。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的时候,苦恼来了痛苦来了……
就像书友说得,“共赢”是PET模式中非常核心的理念。这个理念是解决冲突的基础。这个理念我们在心中没有树立起来,没有扎根。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发现终将面对和运用第3法来解决问题,最为合理,有效的。这种运用的机会会越来越多。所以,功课还是要学在前面。早点认知和学习第3法才是上策。如果把孩子当一个“人”看,你终将会使用这一方法。
2、我对权威有了新的认知:权威:一语双意。
权威1:专门的知识、经验、才能。这类权威是指发挥影响力。
权威2:控制、命令与处分违规行为的权力。这类权威是指通过奖惩来运用权力。
过去一说权威就感觉不好。了解了它的一语双意之后,认识到它还有好的一面。觉醒原来之前大都陷入到了“权力”上,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用权力来捍卫自己的权威。而正向又能给孩子带来力量的是用专业、知识、经验带来的权威。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是最棒的,是榜样的力量。
我们通过读书学习,不就是在向专业权威靠拢,而削弱权力使用的做法吗?以此得到孩子的平等尊重和友好的相处的过程吗?
书友问我:你是不是特别喜欢专业性的权威?我愣了一下。我内心打╳。同时,我问我自己我喜欢这种权威吗?在意吗?我想说我不喜欢权力。我现在知道我可以向专业权威上靠拢,这样就削弱了权力的使用,减少了伤害。从简单粗暴变得有学问,扩大胸怀和格局。问完自己发现好像是喜欢权威呢。好吧,我喜欢!在意!无论怎样它都是权威。我希望走过权威的一天,在第三法的帮助下,我能有更高的格局,做到真正的尊重、平等、友爱。
我想这种权力之争在亲子、夫妻关系之间都有呈现。学习亲子之道,夫妻相处之法,都是在学习中找到权威,减弱权力。
戈登爷爷也说大多数被归为“权威主义者”的父母事实上并没有“权威人格”。不依靠权力而可以共赢的方法,让他们的需求也能得以满足,他们就会如释重负。
3、刚开始使用第三法时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的。
①、希望孩子 进入解决问题的流程中,那么父母必须发出一个强有力的“我信息”。
②、初次尝试最好是在亲子双方没有必须要解决的冲突时,彼此都没有情绪时。
③、从解决一些预防性问题开始入手。
④、试着选择那些过去的由于孩子的需求未被满足而引起的问题。
我们在使用时,是会遇到很多问题的,探讨的结果没有实施,执行不下去。我们要回看自己:我们的信念是否足够坚定。我们真的要解决问题吗?我们发出的是一个强有力的“我信息”吗?孩子的表述,是否碰触到他最根本的需求。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否准确?我们的表述中是否带有权力权威?等。
我们要注意:有些孩子会否认自己的需求,他们不仅很难维护自己的利益,反而会牺牲自己的权益去取悦别人。有些孩子愿意过度退让或者采取一个不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办法。对这样的解决办法我们要保持敏感并且需要再次与孩子确认,从而核实解决方法是否是孩子过度谦让的结果。
请记住,年幼的孩子往往缺少生活的经验,不会看到一个办法的难易程度,所以不要严格地让孩子们非要去做到最初的承诺。
在孩子想出不太实际的办法后,妈妈能保持缄默不去干涉,是值得敬佩的。
我们要不断地练习第三法,就如同练习钢琴和打网球一样。
最后,领读的老师特别提醒到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关注到需求上。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和家长未被满足的需求。第3法的讨论最终解决的也是这两点,达成共赢。家长的需求家长都很清楚,容易忽略的是孩子的需求,很多时候会被家长看不到,看到了不在意,发现行为的异常,又反问这是怎么了?如果我们及时的在生活中用心体觉满足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可能就没有要解决的冲突问题了。我觉得有一个好的觉知习惯真的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