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中学到了什么?这是学习书法以来需要总结的一个内容。现在回顾在行余书社学习书法的历程,帖子也写了不少,各种字帖里,要想一下和老师学到了什么东西。
先说最早写的《元倪墓志》,跟随韩中明老师学习以来,陆陆续续写了大概半年《元倪墓志》,尽管写的不是很到位,但是我认为主要学习到了正确的中锋用笔,通过学习也认识到了什么叫中锋用笔。其中还有侧锋入笔,再慢慢自然的转向中锋行笔,这个“转向”可以是“转腕”,也可以用“捻管”。这就看你怎么顺手了。说到这里还要说一下平日里看到的有关书家的体会,有的人是不赞成采用捻管的方式去转向调锋的,持这种主张是说捻管容易使得行笔无力,会使得写出来的中锋不是那么“刚劲”,容易写的“软”了,线条的质感不好。我感觉也不要那么绝对化,也许因人而异吧!
再就是这个帖子里的“提按”用笔也要很好的体会,还有结字的特征;但我认为最关键就是要学习用笔,这个用笔主要就是要学会使用中锋,提按熟练。在我临写这个帖子大概半年的时候,韩老师看着我的临帖习作说“线条不赖,这种写法容易转行草”,当时我是一脸懵懂,不知老师说的我写的《元倪墓志》和行草有什么关系。不懂就不懂吧!也不能问,因为老师说的东西,不知该从何问起,不偷懒就是了。也就没有细究。后来正好遇上省里参展,在韩老师的鼓动下也写了一个作品,竟然入围了!说明这半年学的还是有效果,老师教导有方。
写完了《元倪墓志》韩老师又让我写《圣教序》,圣教序写的就快了点,大概也写了半年多,这个帖子很是难写,不管怎么样,倒是坚持写完了。写完以后没有什么成就感,感觉写字也用不上,再后来又找了放大版的圣教序,写了一段时间,后来我发现要写的好看,关键是笔画要有粗细的变化,不能直来直去,这里面要“提着按”,也要“按着提”,很是麻烦。当然经典的东西总是不容易学到手。再加上对《元倪墓志》的理解,大概算是写完了圣教序了。
再往后,韩老师说让写一写王羲之的手札。我们几个学员就一起网购了王羲之尺牍又开始了学习,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其实从写圣教序就是这种状况了。但是也一直在坚持。写这个帖子中间也许是因为感觉不到明显的进步,自己就没有听老师的话,自己找了赵孟頫的帖子写了一顿,因为听说赵孟頫学王羲之学的好,所以就想在赵孟頫的帖子里找一下王羲之的“蛛丝马迹”,写是写了不少,《赤壁赋》写了不少遍,《兰亭序》写了好几遍,《书谱》又写了大概也六、七遍,偶尔还写米芾的《苕溪帖》,总之就是二王一路吧!这么写着又过了一年,后来再弯回来写王羲之的手札感觉好多了。写着也有了愉悦的感受了,大概是因为临的有了几分像了吧!
在找行草书的感觉的时候又写了《峄山碑》和《曹全碑》,我是猜想要学王羲之,就要写一些篆隶,我总觉得王羲之那个年代肯定没有少写篆隶,也许从篆隶里面能找到一丝灵感,的确还真的有点体会,就是体会悟懂了武老师常说的:写草书要卡住四个点。的确是这样的,卡不住草书的四个点,写草书容易绕了圈子,其实草书的这四个点源自篆隶!不写,不试,不明白。说是说不清楚,还是要自己去体会。懂了这些,韩老师又说很多的书法界人主张学习草书要从篆隶入手。很荣幸,我这叫瞎猫碰上死耗子了吧!
这么一路走来,也多少懂了一点真草篆隶之间的关系了,都有联系,而技法互有涵盖,草书最为多,前期草书技法单调一些,后期草书技法全面。这也符合书法的发展史。每写一个字帖我也习惯了要写一点临帖的感受,比如写了“如何读懂草书”,还写了“临帖感悟要写在古人前面”,“临帖风暴”,“临帖的主客关系”,还有对王羲之手札的认识。尽管不成熟,权当引玉之砖吧!
对了,还要读写一下《瘦金体》、《阴符经》、《颜勤礼碑》、《十七帖》这些著名的帖子,不是世人解读的那么简单,和草书都有联系,是学习书法不可绕开的帖子,至少要读懂。提到的这些帖子,对我临帖都给与了很大的帮助,很能促进对笔法的理解,但关键还是古人说的“口述面授”!在行余的学习还是最关键的,要不,不可能读懂这么多的帖子。帖子就大概接触了这么多吧!很多感受还是说不明白,也写不明白。这也就是古人讲的“口述面授”的重要性吧!
写了这么些帖子,大概也就够“博”了吧!再剩下来的时间就要专临了,计划还写《王羲之尺牍》和《十七帖》,一两年后再看效果如何吧!
行余会带你步入魏晋,走进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