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1)太庙:古代皇帝的宗庙
2)或:有的人
3)鄹: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孔子的故乡
4)是:这
【译文】
孔子进入太庙,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询问这件事情怎么回事。于是有的人就说:“谁说孔子这个人是个明礼的人啊?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说了这句话,说:“这才是礼呀!”
【理解与思考】
太庙,解释为:古时候皇帝家的宗庙,但是按朝代算,夏朝时期称作:“世宝”、殷朝时期称作“重屋”、周朝时期称:“明堂”、秦汉以后叫:“太庙”,那么问题就来了,子那时候入的应该是:“明堂”啊!而且子也曾经曰过:“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怎么入的太庙?追根《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汉代成书”,那么这句话是不是就可以作为《论语》中的某些话并不是孔子或其弟子的原话,而只是言明了他们所表达的意思,用的是汉后成书人时期的语言的证明呢?百思不得其解,先放着,我相信随着我们多国学的深入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解开的!
这则论语说的是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时进入太庙参与祭祀,每件事的细节都要问得非常清楚,所以有些人就觉得,孔子一定是不懂才问啊!是以才有了“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的说法,孔子听说后不以为然,正因为我知礼,所以才“每事问”就像我们新到了一个地方,并不能知道当地的风俗习惯,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闹出好大的笑话来!孔子是因为祭祀这种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要处处小心,为了不办错才每事必问,所以回答说:“是礼也。”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都会遇到表面上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是自己确实又拿不准,如果去问别人,又怕别人鄙视,于是硬着头皮去干,却不知道一旦出了问题那才是被人看笑话呢!所以遇到问题不要怕,要不耻下问。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