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豺狗,我们这一代人只是听说过,从未见过;父亲说他小时候见过。祖母则说,解放前,山里多得很,就是在平原湖区也能看见,晚上还能听到它们在屋外的草丛里嚎叫;解放后,就见得少了。
我们乡里对它的称呼则加一个“子”字,叫“豺狗子”。把它用来吓唬小孩子,还是一个法宝。如哪家的孩子哭闹,哄不住,大人会说,再哭,就把你扔到门外,叫豺狗子叼了去。这一说,小孩子就不敢哭了,即便要哭,也不敢出声了,怕是被大人扔给豺狗子了。
祖母给我讲过关于豺狗子的两个传说:一是说豺狗子长得像狗,说狗是豺狗子的舅舅,它见了狗要下跪的;但自己从没有看到过豺狗子给狗下跪的现象。二是说豺狗子是天上的神仙二郎神的狗下凡变的,是“神狗”,一般碰到它了,不去惹它,也不去打它;打了它,则是要遭报应的。
当然这只是人们的传说而已,不可能有这样的舅甥关系、神仙下凡之事的。但祖母说的豺狗子体形比较瘦,我还是比较认可的。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乡亲们形容一个人比较瘦,总是喜欢说“这个人瘦得跟豺狗子似的”,或者说“把你送给豺狗子吃,豺狗子也要哭几场”。看来,人们的比喻还是挺形象的,说“谚语、俗语来源于生活”是一点也没有错的。
听祖母讲的故事,总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比如,小时候,祖母给我讲的在路上与豺狗子对峙的故事,虽然让我听了心惊肉跳:晚上不敢一人走夜路,生怕碰到豺狗子拦路,被它吃了去;但也能从中学到遇事不慌张、保持耐心、见机行事等做事的好风格。
祖母讲,在我父亲不到十岁的那年,由于那年年成不好,种的几亩薄田歉收,再加上祖父做生意又亏了本,一大家人的生活出现困难。祖母便领着我的父亲、姑母,背着刚满周岁的小儿,外出乞讨。有一天,母子四人受到南山上一庄户人家的接济后,便走路回家去。
他们穿过一片山林,翻过一个山坡,终于走到一个山冈上。这个山冈上,有一条平坦的山路。祖母催促几个孩子加快脚步,赶在天黑前下山。在这条山路上还未走多远,只见前面有一条“狗”坐在路中央,正昂着头,眼睛直盯着走过来的人。
这时,天色已近傍晚,夜幕要来了。我父亲还以为是一条普通的狗,拿起手中的棍子准备上前驱赶;祖母一把拉住了我父亲,连忙说:“别赶,别赶,是豺狗子,它可凶呢!小心它咬人!”
一边说着,祖母一边把两个孩子护到自己身后,自己也停住了脚步,挺起胸昂首站着,紧紧地握住了手中的拄棍,眼睛直盯着前面的豺狗子。祖母小声告诉我父亲,说豺狗子怕火,让他把身上的包裹卸下,拿出罩子灯,并将灯点燃。
祖母接过我父亲递过来的罩子灯,放在自己前面,眼睛仍直盯着豺狗子,嘴里一边念叨:“你是神狗,不要挡我们母子的道。哪里好,你就到哪里去……”豺狗子则不理会,仍笔挺挺地坐着,眼睛盯着祖母。祖母反复念叨,眼睛也一直盯着它,既不后退,也不上前,并告诉我父亲握紧手中的拄棍,把妹妹牵好,站在自己身后,不要乱动。
祖母和豺狗子就这样一直互相盯着对方,祖母也没有停止她的念叨,双方对峙着……夜幕开始降临了,祖母面前的罩子灯逐渐亮了起来,映亮了祖母和孩子们的身体,周围也亮了一大片。祖母说,几米外的豺狗子,绿绿的眼睛,在夜幕中看得更清了,看得让人心里碜得慌。
躲在祖母后面的孩子说好害怕,虽然祖母心里也有些害怕,但祖母仍鼓励孩子们:别怕,坚持住。只要我们不松劲,也不去惹它,它不敢冲上来的;说不定等会还会遇到有人路过呢。
就这样持续地僵持着,祖母仍然一直盯着豺狗子,也一直不停地在嘴里念叨。又约莫过了半柱香的功夫,坐着的豺狗子开始动了,慢慢地站起来,摇了摇尾巴,向山冈下的树林里跑去了。
看到豺狗子走了,祖母忙招呼着孩子们,拎起罩子灯,加快了脚步,一路小跑,过了那片山冈。
祖母讲到这里,还说是她的念叨祈求了神仙,赶走了神狗,给她让了道。小时候的我,信了祖母的话,认为是神仙的帮忙,解了祖母的围。长大后才明白,哪里有什么神仙,哪有神仙来帮忙?
我在想,是祖母的遇事镇定不慌乱,止住了孩子们的恐惧;是祖母坚持不懈地与豺狗子对峙,不主动去惹它;也是祖母的智慧帮了忙,使用了那盏罩子灯,用火阻止了豺狗子。
我曾问,豺狗子真的会吃人么?祖母说,它饿急了,还不是要吃人的。那次幸亏只是一只豺狗子,如果多几只,我们怕也是要受难了。从那以后,祖母再独自外出,或上南山,总是要带上一把镰刀,也带上“洋火”(火柴)之类的,以作防备。
如今,豺狗在我的家乡已经灭迹,它也被国家列为二类保护动物了。我虽一直未见过它的模样,但祖母讲的这个故事以及对它的传说,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我们小时候,在正月十五晚上玩的“赶毛狗”,是不是就是延用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以火驱赶豺狗的方法?这个“毛狗”应该就是豺狗子吧?
“赶毛狗”,即用火把在房屋周围的园田里来回晃动,还边喊“赶毛狗,哦喝”的号子,或者点燃一堆干草燃起熊熊火焰,大伙围在一起喊号子。那种号子声,那种场景氛围,现在想起,仍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