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在本次RIA现场学习之后,学习者了解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其产生原因,在遇到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情景中,运用两步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介绍图书:2分钟
F:《好好学习》书作者成甲,是一本关于“怎么学习”“如何管理学习的知识”的书
A:本书豆瓣评分为8分以上,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引入“临界知识”的概念,即问题背后的普遍规律;它围绕“临界知识”的why、what、how来展开,逻辑架构清晰,是一本在个人成长方面比较系统的书;围绕知识管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临界知识”——>学习“临界知识”的方法——>如何在实践中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重要的“临界知识”有哪些来展开,对于学习者而言,很耐读!
B:《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说过一句话,大意如此:
“读书可能是改变你命运的最好的机会,但你有没有想过,读书也很有可能是你对生命、对时间的极大浪费?”
关键不在于“读书”这种行为本身,而在于你是否通过“读书”影响了认知,改变了思维方式,进而不断改善了自己的决策和行动。
然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懂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成甲的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最大的意义就是为这种“低水平勤奋”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读书,或者说学习,不要计较速度或数量,而应该在意思考的深度。换句话说,你应该追求“深度认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学习的底层心态—绿灯思维,大多数人在遇到不同观点时,总是采用红灯思维,于是拒绝了靠近深度认知的可能,也让自己的个人成长受到阻碍;想要获得更大的个人成长,需要建立绿灯思维,摆正心态,从而获得进一步的成长。
R:阅读原文
I:原文复述
what: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呢?当我们收到与自己不一致观点时,习惯性作出防卫措施,比如:否认,生气,不搭理对方等等。
why:产生习惯性防卫的原因是:
1,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总是找理由反驳
2,把别人的观点当成是对自己的不认可。
在这样的思维下,我们听不进去建议,工作中,当领导的逐渐形成“一言堂”风气;生活中,越来越缺乏朋友,缺乏成长,大多数情况我们都无法接受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
HOW:那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呢?根据原文可以得出以下步骤:
1,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a:明确对方的观点是什么;b:你+形容词代表对人的评判,你的某某行为+形容词代表对观点/行为的评判
2,建立绿灯思维—假设对方观点对自己有用,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
举个例子来说:
上周,我高高兴兴将拆书实录交到总舵,内心想,这2-3一下就过了,太开心了,可以准备2-4了吧!我连夜把拆书家手册2-4的技能点看了一遍,也已经想好要拆的书了,后面几天参加线下活动大家都问我拆到哪了,我兴高采烈地回答:马上拆2-4了。没想到的是,实录提交7天后,收到教育长老的微信,说2-3总舵不通过,需要重拆,我第一反应就是:什么,总舵是不是弄错了,明明就是有按拆书手册来的,标准怎么总是变,写的反馈什么鬼,句句那么抽象,就不能具体点吗?。。。总之发了一大段的文字给John,John看我反应这么大,又继续找评审去了解了。来来回回确认了好几遍,评审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一对照,就知道了。
后来,我反思了下整个聊天过程,最开始把评审的观点当成是对我的否定,对整个拆书过程的否定,所以才会如此大的反应,也相当于是触发了习惯性反应。
以后也可能会遇到类似的对于拆书技能点的不同观点,可以尝试
1,区分“我”和“我的观点”—a:对方的观点是:我的拆书实录上技能点没有达到要求。b:属于我的行为+形容词,是对我的行为产生的观点
2,建立绿灯思维—评审的观点是对拆书家的高要求,对自己精进,深入了解技能点是有帮助的
在这样的思维下会让自己以学习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儿,关注自己的成长,做到不惑于观点,不困于不同
A3:现场演练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运用今天的方法,我们现场来演练一番。情景如下:某公司甲和乙是上下级关系,公司有一个公众号,如果粉丝10000人,可获得100的广告收入,乙正在举办一场大赛,大赛有自己的公众号,凡参赛者都需要关注大赛公众号,而且宣传的资料已经发出去了,现在甲想让乙的公众号撤掉,全部移到公司公众号,增加公司公众号的粉丝数,乙不同意,想保留大赛公众号,甲也不同意,说必须用一个公众号。现在2人一组,一方为甲,一方为乙,先在便签上写下当你听到对方跟你观点不一致时你的反应,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你接下来会做什么。3分钟的时间
写完之后可以小组内演练,之后请一组的小伙伴来分享操练结果(5分钟的时间)
好,请1个小组展示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