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中多次提到‘精一之训’,‘精一’来源于《尚书》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阳明对精和一是怎么理解的呢?
一个弟子问阳明先生‘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意思是:什么是‘一’的功夫,读书就一心读书,待客就一心待客,难道这就是‘一’吗?
阳明先生说‘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意思是:迷恋美色就一心在美色上用功夫,贪爱财物就一心在财物上用功夫,这能称主一吗?这只叫逐物,不叫主一。主一,就是一心只在天理上。
他所强调的‘一’是对自己内心的把控的坚持专一,不可将一颗心放置在蠢蠢欲动的外在私欲之中,那只会越来越沉迷外物、越走越歪;而是应该把心放在内在的‘天理’也就是良知里面。
阳明先生说的‘专主天理’其实内涵了‘一’离不开‘精’,我对‘精’的理解是极致,道行的极致在哪里呢?扒开表面,在内心。所以只有‘精’于内心正道了,专‘一’的功夫才是正确的。
在另一篇与学生的对话里,也讲了‘精一’在内不在外。先生说‘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一精一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阳明先生推翻了朱熹“事事物物上求之善”浮于外物的格物理论,提出的由内而外的‘精一之训’离不开《心学》的核心‘心即理’。道理良知都在心里,而心外无物。内心的良知至善主宰我们,我们对外的行为(事事物物)只是心在我们身上的体现而已。
比较朱熹和王阳明的理论,我想到了神秀和慧能大师的两首偈子。
神秀的偈子是: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朱熹和神秀注重外在的办法,要时时勤拂拭(外在的修炼),勿使惹尘埃。慧能和王阳明注重内在的修行,我的心本来就干净明亮没有私欲,怎么会惹尘埃呢?
所以‘一’(专一坚持)的前提是方向正确,不在外在内心,只有‘精’于内心抛开外物,专注修行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