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实验证明,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另外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肢体语言来传达,而且因为肢体语言通常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
比如:你和对方正在交谈,你口吐莲花说得带劲儿,对方的身体忽然向后倾仰,这是为什么呢?
再比如:你与面试者面谈,A 彬彬有礼的坐在你的对面,双目正视前方,期间你们目光接触,谈论问题也能点头致意。B 慵懒的靠在椅背里,不时转化各种坐姿,一会儿抖腿,一会儿抱臂。这时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在日常工作的中,你有留意这些肢体语言吗?还是你从来都没有在意过!
懂得倾听是管理者的优秀品质,倾听的范围包括说出来的话以及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在没有说出来的部分中,肢体语言就是非常重要的成分,通过观察行为,解读肢体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多的了解员工。
以下是我们在员工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肢体语言:
1、 目光接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千变万化反映了员工复杂的心里变化。
(1)如果你是管理者,在和员工的交谈中,员工的视线始终集中在你的面部,这说明员工很尊重也很信任你,对所谈的问题也十分重视,这样的员工友善诚恳,对谈话内容充满期待。
(2)如果在交谈中,员工的目光漂移闪烁,很少迎着你的目光并锁定,说明员工对现在谈论的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或者对你的观点不赞成。这时你可能需要停一停,倾听对方对此的意见,以找到更加有效的沟通方式。
(3)如果员工在面对面沟通中基本上不抬眼看你,并不时伴有小动作,说明员工没心思和你聊,你现在基本上就是鸡同鸭讲。这会儿他的思绪不定在哪儿飘着呢,如果你拉不回他的思绪,那么结束谈话才是最适合的,千万别再浪费时间。
从眼神中可以判断很多东西,坦然的直视,躲闪的心虚,侧目时的轻佻,兴奋时的瞳孔扩大,种种复杂的思想和愿望除了语言还有更丰富的眼神可以表达。
2、 面部表情
(1)皱眉或其他不开心的表情传递的可能是员工正处于心烦意乱的状态,可能是因为工作或者家庭出现了状况,他需要倾诉和理解,糟糕的心情使员工无法和你同频讨论重要事件,如果谈论原则上的事情,很可能达不到预期。
(2)抿嘴是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千万不要简单的认为谈话顺利,就可以该忙啥忙啥了,这时的员工即便答应了,也要小心在执行层面上的大打折扣。
(3)拉耳朵,“真想结束这番谈话”是这个动作的潜台词。对方已经不耐烦,心理特别想打断你的这个话题,但又不得不听下去。
(4)边说话边摸鼻子或揉眼睛,“你说的当真吗?”或“我不同意”之类,是疑惑或否定的意思。如果想让谈话有互动,这时你就要请对方更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坐姿和手势
(1)谈话中抖腿或跷二郎腿,抖脚是由于精神不安与紧张,说明员工心中一直期待着某种东西,当期待不满足,这种动作就会持续不断。而如果频繁的交换跷二郎腿,则说明对方内心已经烦躁不安了。
(2)手交叉置于胸前,一种典型的防护姿势,因为两手在胸前等于是筑了一道篱笆,等于表达一种拒绝或否决的情绪。这种动作给人的印象既不自信又不友善。
(3)手势是员工在交谈中无意识的一些动作,其中潜藏着一些重要的信息。管理者可以结合当时的语境思考手势背后的原因,了解员工真实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我安慰区,女性的自我安慰区是心口,男性的自我安慰区是脖子。面试中,候选人如果对面试官说;“我去年独立完成800K订单,前年能完成600K,在公司业绩还算不错。”与此同时,他用手摸摸脖子(或者摸鼻子、抓痒)这就说明他的谈话内容很有可能有水分。这时,作为验证你可以让候选人用倒叙的方式,依次把订单的详情介绍给你,在这个过程中可辨真伪。
4、社交距离
(1)亲密距离是指两人之间的距离小于45厘米,这一般是亲人、爱人之间的距离;如果两人的空间距离在46-120厘米,即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个距离适合讨论个人问题,朋友之间的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如果在120- 360厘米的范围内,那就是典型的社交距离了,一般工作场合多使用这个距离;360厘米以上是公共距离,一般用于商务活动或者公众演讲。
(2)两个人说话时,其中一方身体忽然向后仰,这就说明他不同意你的观点,你会发现他的敷衍。身体的距离代表心理的距离,身体离得越远,两个人的心理距离也就越远。
肢体语言是我们原始祖先最早使用的交流方式,随着人际交往的发展,又有了表达特定意思的口语和记录事件的书面语言。和员工谈话,将肢体语言和口语相结合,正所谓“观其行而知其心”通过对肢体语言的解读,管理者对员工的真实想法就会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更有助于管理者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