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历史后,我越来越奉行一句话——背诵是基础,理解是关键,练习是王道。文科必然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去背,课堂上的老师讲解总结都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能够构建一个逻辑思维图,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可是单独只有这些是不够的,选一个就是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是通过反复的练习。
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其中常见的方式就是增加做题的数量和做题的速度,进而掌握住对知识的熟练度和做题的效率。
除了这些,最近我也反思出一种方式,那就是让学生讲题,如果学生能够把一道题或一个知识,自己能够给大家讲明白,那么说明他至少能够自己能够把知识搞明白,这对于他的提升是一个大幅度的提升。那要把题讲明白,首先要把知识熟记于心,而且能够熟练地把知识和问题相结合。
那么让学生讲题都有哪些方式呢?其中有一种方式就是小组讨论,每次讲完新课之后,接下来一节的时间都会让学生去做题,做完题之后并没有着急让学生去对答案,而是让他们站起来,小组之间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彼此之间相互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无法知道正确答案,所以也勾起了他们之间对正确答案的好奇心,以及彼此之间的好强心,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自然而然,他们彼此之间就会为了自己的正确答案而相互辩论起来,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讲解的过程,在辩论的过程中,真理越辩越明,那么答案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当然也会出现,有些小组里面,对于学习历史比较权威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小组里面在,做完题对答案的过程中,大家会不约而同的认同他的答案,这个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小老师,讲给大家去听,对于这样一个小组内学习权威来说,他的讲解就是一个对自己,知识掌握度的极大提升。
除了小组讨论去讲题之外,还有一种方式是让一个学习权威的学生,除了跟小组内去讲题之外,就是面向大家,给大家去讲这个限时训练或者是试卷的试题。我为了增加挑战性,我会提前跟学生说一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以尽情地向他提问。我也告诉他,不可能打无准备之仗,在你做完题之后,自己对一遍答案,先把题搞明白,然后你再把这个题每道题讲给老师去听。这样的话可以做到尽可能的万无一失。
接着最后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讲完整篇题之后,让学生有若干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再随机地挑出若干个学生,让他们站起来去把这道题自己再讲一下,让他们分析分析这道题的关系,想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方法?这样比他们干巴巴的只听会好很多。
我们退一万步说,即使学生在讲题的过程中讲错,也无可厚非,这种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的。我们要始终明白我们为什么让学生去讲题,难道仅仅是除了能够把答案搞正确之外?没有其他了吗?非也,我们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这个过程也是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收获。
怎么要不断地创造各种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的作用,不断地变换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其他方面的提升,真正的也能够感受到知识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