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教师的天职是什么?你的回答一定是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四字听起来高大上,让人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仰之情。但是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并不简单,“教书育人”拆开来看就是,“教书”+“育人”。新教师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专注“教书”而忽略了“育人”。
或许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讲课总是追求一堂课的完成性,专注讲得完整,讲得利落,按照课标要求、教案一步步攻破知识重难点,如设想的一样,我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有序的,氛围也是和谐的。但是这一切被我的指导老师全盘否定了。
听完我的试讲黄老师很生气,大约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提问这么难吗?”,“把知识喂给学生,这跟灌输式教育有什么区别?”,“是按课标定知识重难点还是按学情定重难点?”,“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还是教师?”……我们就像是一群犯了错的小学生,不敢辩驳也无法辩驳。
最后,黄教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如果这样继续教下去就是一个教书匠,无法成长为优秀教师,也就没有真正的教书育人。”
高冷如他,给我们抛出的问题是如何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虽然学的是师范教育这些道理都懂,但实践起来真的不容易。听了黄教授中气十足振聋发聩的批评,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可能会误人子弟。但也正是在实践中颠覆了以往的教学观念,去探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的改变。
提问真的这么难吗?
在教学活动最忌讳的就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就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行为。不可否认,我以前的老师也有这样的。单纯的讲解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及提高课堂效率,但是讲解式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远远比不上提问这个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来得印象深刻。
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它可以有效的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如何有效的提问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很多人担心提问过多会耽误教学进程,而且学生的想法稀奇古怪很难把控。如果不提问无异于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一定要多问学生,如果时问一个还不能得出答案不要轻易的就给学生答案,而是再问其他学生或者继续开导追问,正如孔夫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例如,可以直接发问,也可以用反问、设问、疑问等方式提问,还可以以口头、书面、旁敲侧击的方式提问。并且要态度亲切,尽量民主照顾到全班同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即时的反馈。
如果时间有限,为了更好的把控教学可以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提问是为了让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变,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提问。对于提什么问题、提问的目的、何时提问、对哪些学生提问,以及学生可能怎么回答等,都应该在备课时仔细考虑,切忌随意问、盲目问,切忌提出不经思考就能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问题。
提问的过程是解答疑惑的过程也是知识生成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的大脑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储存,这个教学活动才可以说是取得一定的效果,作为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去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得,而不是搞一刀切。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课堂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更多的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与获得,提问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提问真的难吗?因人而异,会不会提问、怎样提问才是关键,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让学生实现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变去获取知识。
有时候,教书育人,我们只是抬高了教的地位,但教师不是权威的,知识也是可疑的,而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学习,才是新型教师应具备的观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