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饭时,儿子不好好吃饭,倒了一杯牛奶,洒得满桌子都是,还用来洗手、画画,还把擦嘴的毛巾扔到菜盘子里,总之一个字“乱!”当时很抓狂,正无计可施时突然想到了“我句式”,于是我把他抱过来,看着他的眼睛说:
“我感到很生气,是因为你把牛奶弄得到处都是,还把毛巾扔到菜里,我希望你不要再这样做了,好好吃饭,行吗?!”
结果小家伙回我:“不好!”[捂脸][捂脸]
后来我请教张老师,是不是我不该加“好吗”两个字,老师的回答是:“我们用我句式,不是为了操控对方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而是为了在不指责不抱怨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无论得到怎样的答复都是正常的。”
总结:用“我句式”只是为了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不是用来引导对方,也不能预期结果。
昨天晚上,一样的场景再现,我再次练习运用“我句式”,小家伙当然也没有就此乖乖吃饭。最后是鼓励加“有限的选择”这个方法奏效。
后来,洗完澡跟他爸在房间,突然放声大哭,然后又叫我。进去房间,问“儿子你怎么啦?”
“爸爸不给我木头小汽车。”
“爸爸为什么不给你?”
不说话,他爸回答“因为他拿小汽车砸我脸上,我很痛,所以我把它没收了!”
“是这样吗?那你跟爸爸说对不起,等爸爸原谅你了,应该就会还给你。”
“不要!我就要那个小汽车!”说完又哭。
这时我想到了“你句式”,于是蹲下来,抱着他说“你感到伤心和生气,是因为你最喜欢的小汽车被爸爸没收了,你希望爸爸还给你或者我帮你要过来。”当然事情并没有因为我用了“你句式”马上就得到有效解决,但是我用这样的“你句式”说出来,应该是在帮他梳理情绪,并示范如何诚实地表达。
我相信经常这样练习,不光是我自己,我的家人,尤其是孩子,在我的示范带动下,也都能学会这样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指责,不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