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小孩的快乐,很简单。长大后的我们,快乐变得很难。
我们都被现实磨平了棱角,变得圆润却不快乐。巨大的生活压力,把我们本应该挺直坚拔的腰压弯了。开始无休止的抱怨,抱怨无理取闹的甲方,抱怨过高的房贷、车贷,每日自怨自艾,生活得如同行尸走肉,这样的生活如一潭死水。
这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吗?不,不是。回看历史,比我们过得更艰难的大有人在,但是他们却能一笑置之。
杨绛先生的人生并不顺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她过得比我们尤为艰难,但她却能淡然处之。
01、即使生活艰难,她也能坦然接受,并不抱怨、哀叹,好好过活,努力改变。
抗战时期,杨绛不仅要接受母亲已经离开人世,再无相见之时的事实,还要照顾年迈体弱的父亲。战争时期,为了避难,一家子都挤在一起。所以杨绛一家三口只能都挤在一个小亭子里,如此的小天地,放一个柜子,一张小桌子,一张床,就足矣。
虽然杨绛与钱钟书身兼多职,但家中依旧清贫。被日本占领的上海,米铺子卖的米都被日军掺杂了许多沙子;面粉也是黑的,杂质和麸皮掺杂。
如果是常人,早已觉得日子没有盼头。逼仄的居住环境,混乱的社会,一日三餐不能保证,连活着都受到威胁。
可杨绛与钱钟书却能在战争中,泰然自若。钱钟书的《谈艺录》与杨绛的剧本就是当时完成的。
贫与病常常是相伴而来的,那时候,家中的其中一个劳动力生病了,每年必病一次,每次都是来势汹汹,一病往往就是一个多月。那时候,为了给钱钟书治病,请了上海知名的中医,也请了西医来看,买药看病都花了不少积蓄,且这些药都没有效果。
家里已经揭不开锅,钱钟书的病又不能不治,无可奈何,杨绛便自己学习做医生。如何看病,抓什么药,对照着病情,细看药方。但也没想到,这样“不入流”的医生看病,居然也能见效果。
有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很多无可奈何需要我们学着去接受。改变能改变的,承认不能改变的,尽自己所能,从细微之处,做出努力。
02、心里装的事少,走得就四平八稳。其实不过是一份纯真的感情,一份求知的渴望,还有那一兜子的书。
当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被大家戏称是“脱裤子、割尾巴”,但这些在高校则被称为“洗澡”。
很不幸,杨绛也被请去“洗澡”一番,即便知道自己是被污蔑,但是她还是被众人排挤,避她如瘟疫。
这一堆莫须有的罪名安在一个本就清白的女子身上,怎能不憋屈?寻常女子被人扣了帽子,可能已经有了轻生的念头,并付诸于行动。但杨绛却犹如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她觉得自己问心无愧,回到家里,照旧看她的书,该吃吃该睡睡。第二天早晨,依旧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喜气洋洋地去买菜。
外界的评论并不受她控制,书中的小天地是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可以供她自由飞翔。
50年代,杨绛和钱钟书都分到了文学研究所的外文系,钱钟书在外文系如鱼得水,过得自在,也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但是杨绛却在系里受人排挤,不被重视。当时钱钟书都为她感到不平,气呼呼地说:“从此你就永远是三级了!”
但是在杨绛看来,被人冷落,不失为一件坏事。这样,她可以保持自己的本心,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好好翻译自己的小说。
世事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她能跳出事件本身,能够更好地看清事情的真相,而不被幻想所迷惑。
甘心坐着冷板凳,坐着自己的学问。因此,杨绛那时翻译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在《世界文学》刊出,不仅得到主编在年终大会总结的表扬,而且此书一经出版,就收到读者的欢迎,一抢而空。
苦难其实并不好受,没有谁天生就是喜欢在苦罐子里长大。杨绛能走得稳稳当当,不被风吹草动所侵扰,不过是她对学问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那份求知的渴望,那一兜子的书,都是她独特又丰富的世界。
03、你的伤痛,也可以是你的盔甲。写一本书,写一个女儿,来陪伴自己。
最痛的伤,最苦的泪,大概就是丈夫、女儿相继离开自己。
钱瑗生病之时,瞒着母亲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了,因为她知道杨绛知道了,不仅要照顾病重的父亲,还要照顾自己,并且担心受怕。直到医院发出钱瑗的病危通知书,让准备后事时,杨绛才知道,原来女儿已药石无医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丧女之痛,比分娩之痛,痛上百倍,且痛在心中。即便心如刀绞,也要温柔细语地跟女儿告别:“安心睡觉,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女儿这一走,“从此老母断肠处,明月下,长青树。”
杨绛不仅要想着如何告诉钱钟书关于女儿去世的消息,怕他难以接受,加重病情。钱钟书知道女儿走了的消息后,没有言语,却紧紧抓住杨绛的手,手心发烫。
1998年末,钱钟书的情况越来越不好,病危在即,连忙通知杨绛。杨绛来到钱钟书的床前时,他已经等不及了,自己合了眼。杨绛握着他逐渐冰冷的手,轻轻地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收拾钱钟书的遗物,又是杨绛的断肠处。
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都离自己而去,想抓住他们,却抓不住,留下空寂的小屋,昔日的欢声笑语只存在记忆里。杨绛想逃,但是她不能。
她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钱钟书生前留下大量的手稿、读书笔记、收藏的文物,全家人的东西都需要她打理。钱钟书的笔记实在太多了,杨绛凭借自己对他的了解,一点一点的复原他的笔记,一张一张地整理成册。《钱钟书手稿集》出版,对文化界有着巨大贡献。
杨绛如是说:“钱钟书六十年前曾对我说:他志气不大,但愿竭毕生精力,做做学问。六十年来,他就写了几本书。本集收集了他的主要作品。评他自己说的‘志气不大’,《钱钟书集》只能是菲薄的贡献。我希望他毕生的虚心和努力,能得到尊重。”
之后,杨绛先生写了《我们仨》来回忆一家三口相处的时光,即使伤痛,却也想写个家,写个女儿来陪伴自己。又创作了《走在人生边上》,告诉世人,人生必须要有不懈的追求,要懂得生死的价值。
有一些伤痛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回想起曾经,即便快乐,却也疼痛难忍。有时候,躲进书里,暂时忘我,忘记这个自己在世间是只身一人。即使疼痛,还是挺直腰板,耐心整理让人断肠的手稿,所有的作为,只怕辜负我的爱人。
写到最后:
一直都很喜欢杨绛先生,喜欢她传送给我们的人生真谛,让我们能够在风雨中砥砺前行。她教导我们,人应该要有信仰,对人生要有正确的认识。人活着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放宽心态,不必追求大富大贵,有一点成绩,我们的人生就不虚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