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的体表标志:骨骼标志、自然陷窝、解剖区域和人工划线。
胸廓:由12对肋、锁骨、胸骨、12个胸椎组成
九个骨骼标志:胸骨柄、胸骨上切迹、胸骨角、剑突、肋骨、肋间隙、腹上角、肩胛骨脊柱棘突、肋脊角
四个自然馅窝:腋窝、胸骨上窝、锁骨上窝、锁骨下窝
三个解剖区域:肩胛上区、肩胛下区肩胛间区
九条人工划线: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胸骨线、胸骨旁线、腋前线、腋后线、腋中线、肩胛线、后正中线
胸壁:
视诊:
胸壁异常:
胸壁静脉充盈或曲张:见于上腔静脉或下腔经脉阻塞
肋间隙凹陷或膨隆:吸气时凹陷提示上呼吸道阻塞。肋间隙膨隆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胸及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用力呼吸时等
触诊内容:有无胸壁压痛和皮下气肿
胸壁压痛:
见于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软组织炎症、皮肌炎、外伤及肋骨骨折等。胸骨压痛和叩击痛见于白血病患者
皮下气肿:
见于自发性气胸、纵隔气肿、胸部外伤、肋骨骨折等
胸廓:
视诊:正常成年人胸廓俩侧大致对称呈椭圆形,前后径与左右径约为1:1.5;小儿和老年人胸廓前后径略小于左右径或几乎相等,呈圆柱形。
胸廓外形异常:
扁平胸:胸廓前后径适于左右横径的一半,呈扁平状,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桶状胸: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几乎相等,呈桶状,肋间隙增宽,见于严重肺气肿
佝偻病胸:包括鸡胸、佝偻病串珠和肋间沟,见于佝偻病
漏斗胸:胸骨剑突处显著内陷,形似漏斗,多为先天性
胸廓一侧变形:胸廓一侧膨隆多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胸廓一侧平坦或下陷见于肺不张、肺纤维化
胸廓局部隆起:见于心脏明显扩大、大量心包积液等
胸廓两侧不对称:由于脊柱畸形所致也可见于脊柱外伤和结核等
乳房:
视诊内容:主要包括乳房外形、乳头、皮肤有无红肿破溃、有无分泌物及腋窝淋巴结
正常女性:坐位时两侧乳房基本对称。乳房皮肤无红肿、下陷、溃疡、皮疹、瘢痕、色素沉着等。乳头呈圆柱形,颜色相似,两侧大小相等、对称、无回缩和分泌物。无腋窝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
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乳房对称性改变:一侧乳房明显增大见于先天性畸形、囊肿形成、炎症或肿瘤等。一侧乳房明显缩小多因发育不全所致
乳房皮肤异常:皮肤发红提示局部炎症或癌性淋巴管炎;乳房水肿常见于乳腺癌或炎症,癌性水肿局部皮肤外观呈“橘皮”或“猪皮”样,炎性水肿常伴有皮肤发红;皮肤回缩多见于外伤、炎症、乳腺癌早期。
乳头异常:乳头回缩如系自幼发生,为发育正常;如近期发生,则可能为乳癌或炎性病变。乳头出现浆液性、黄色、绿色或血性分泌物时,提示乳房导管有病变。黄色分泌物见于慢性囊性乳腺炎,血性分泌物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乳癌及输乳管炎等
触诊内容:进一步明确乳房外形及乳头的表现,以乳房的硬度和弹性、有无压痛和包块为重点,注意乳头有无硬结、弹性消失和分泌物等。有无肿块(如有则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个数、活动度及有无痛感)、挤压乳头判断有无分泌物
正常表现:正常乳房触诊有弹性,呈模糊的颗粒感和柔韧感,随年龄不同而有区别,无压痛及包块。正常乳头有弹性,无硬结和分泌物。
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乳房硬度和弹性改变:乳房炎症或新生物浸润时,局部硬度增大,弹性消失。当乳晕下有癌肿存在时,该区域皮肤的弹性常消失。
乳房压痛:乳房局部压痛可见于乳腺增生及炎性病变。
乳房包块:分为良性和恶性包块。良性包块呈中等硬度,表面大多光滑规整,一般活动度较大,炎性病变的包块也可出现不规则的外形,相对比较固定。恶性肿瘤多质地坚硬伴表面不规则,边缘多固定。早期的恶性包块可活动,至病程晚期,固定度会明显增加。
前胸部
视诊内容:呼吸运动、呼吸频率与深度及呼吸节律
正常成年男性、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
正常成年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正常成人:在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新生儿约44次/分。节律均匀而整齐,无呼吸困难
呼吸运动异常:
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增强:见于腹膜炎、大量腹水、肝脾极度肿大、腹部巨大肿瘤等
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见于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肺炎、重症肺结核、胸膜炎等
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见于肺实变、肺部肿瘤、肺部空洞、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或粘连等
呼吸运动增强:见于酸中毒深大呼吸等
呼吸频率与深度异常:
潮式呼吸: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多见于脑炎、脑膜炎、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也即可见于尿毒症、巴比妥中毒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间停呼吸:常见于临终前。
抑制性呼吸:常见于急性胸膜炎、胸膜恶性肿瘤、肋骨骨折及胸部外伤等
叹气样呼吸: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或抑郁症等
触诊内容: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和胸膜摩擦感
正常人:平静呼吸或深呼吸时,两侧胸廓呈对称性的张缩,胸壁无压痛,无皮下气肿及胸膜摩擦感,语音震颤基本一致
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胸廓扩张度的改变:
一侧胸廓的扩张度降低:常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肺不张等
双侧胸廓扩张度受限:见于双侧胸膜增厚、肺气肿等
双侧胸廓扩张度增强:见于发热、代谢性酸中毒及腹部病变等
语音震颤改变:
语音语颤增强:主要见于肺组织实变或靠近胸壁的肺内巨大空腔
语音语颤减弱或消失:见于肺泡内含气量过多、支气管阻塞、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胸膜显著增厚黏连、胸壁皮下气肿等
胸膜摩擦感:
常见于胸膜炎症、胸膜原发或继发肿瘤、胸膜高度干燥、肺部病变累及胸膜时以及胸腔积液吸收过程中
叩诊内容:主要包括胸部叩诊音及肺界的叩诊
正常:胸部叩诊音为清音,其音响强弱和音调高低因胸壁厚薄、肺含气量及临近器官的影响而不同。肺上界指肺界的宽度,正常肺界的宽度为4-6cm;肺前界相当于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正常人平静呼吸时,肺下界分别于锁骨中线上的第6肋间隙、腋中线上的第8肋间隙。
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胸部叩诊音异常:正常清音区范围内出现实音、浊音、过清音或鼓音时称为胸部异常叩诊音
浊音或实音:见于肺含气量减少的病变如肺炎、肺不张;肺内不含气的占位性病变如肺结核、肺肿瘤等;胸膜病变如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
过清音:见于肺弹性减弱而含气量增多如肺气肿
鼓音:见于肺内空腔性病变,空腔直径大于3-4cm,且靠近胸壁,如空洞行肺结核、肺脓肿等,胸膜腔积气如气胸
肺界叩诊异常:
肺下界:肺下界上移见于肺不张、膈肌麻痹、鼓肠、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肺下界下移见于腹腔内脏下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肺前界:两肺前界浊音区扩大主要见于心脏扩大、心肌肥厚、主动脉瘤、心包积液及肺门淋巴结明显增大等;俩肺前界浊音区缩小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听诊内容:呼吸音、啰音、听觉语音及胸膜摩擦音
正常:正常人在胸部不同部位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3种呼吸音。正常人闻及的听觉语音音节含糊难辨,无啰音及胸膜摩擦音
异常听诊音及临床意义:
异常呼吸音:包括异常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及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异常肺泡呼吸音:
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见于胸廓活动受限如胸痛、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等;呼吸肌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膈肌麻痹等;呼吸道阻塞如喉头水肿、气管肿瘤、慢性支气管炎等;压迫性肺不张如胸腔积液、气胸等;腹部疾病如腹水、肠胀气、腹腔内巨大肿瘤等
肺泡呼吸音增强:双侧肺泡呼吸音增强见于剧烈运动、发热、贫血、酸中毒、代谢亢进等。单侧肺泡呼吸音增强见于肺结核、肺肿瘤、胸腔积液或积气等
断续性呼吸音:见于肺炎和肺结核
粗糙性呼吸音:见于支气管或肺部炎症的早期
呼气音延长: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异常支气管呼吸音:见于肺组织实变、肺内大空腔、压迫性肺不张等
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见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早期、肺结核或胸腔积液上方肺膨胀不全的区域
啰音:
干啰音:干啰音可局限或广泛分布。局限分布的干啰音常见于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异物及支气管内膜结核等;广泛分布的干啰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等
湿罗音:按呼吸道管径大小及管腔内液体量可将湿罗音分为大、中、小水泡音及捻发音。大水泡音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水肿、肺结核或肺脓肿空洞患者;中水泡音常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小水泡音常见于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淤血及肺梗死;捻发音常见于肺淤血、肺炎早期及肺泡炎、左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肺淤血;双肺布满湿罗音见于急性肺水肿或严重的支气管肺炎
听觉语音:
听觉语音增强、减弱或消失,其临床意义同语音震颤
胸膜摩擦音:
常见于纤维性胸膜炎、肺梗死、胸膜肿瘤和尿毒症等
背胸部:
触诊:主要包括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和胸膜摩擦感
叩诊内容:包括胸部叩诊音及肺界的叩诊
正常人平静呼吸时,肺下界位于肩胛线上的第10肋间隙。正常肺下界的移动范围为6-8cm
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肺下界移动范围改变:肺下界移动范围减小见于肺组织萎缩、肺组织弹性消失、肺组织炎症和水肿等;肺下界移动范围消失见于大量胸腔积液、积气、广泛胸膜黏连及膈神经麻痹
听诊内容:主要包括呼吸音、啰音、听觉语音及胸膜摩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