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这个话题
是因为我等人等了4个小时
是的
4个小时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相约在他下班后小聚聊天,于是我就去了距离他公司一公里左右的图书馆等着。大约临近6点下班的时候,告知我突然有个客户来访让我稍等一会。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2个小时。期间我发微信询问,他因为接待客户没有看到,所以并没有回复。而我又担心他快好了也不敢不告而别的离开,觉得这样很不礼貌。
心里想着 :反正等也等了,应该快了吧。就这样又等了半个小时,在我爆炸前,他终于回复了:“实在抱歉,让你等那么久,真的不好意思,再等一下,我一会开车送你回去。”
我看了看时间,晚上8点30。想了想外面北风呼啸的寒冷,于是同意了他送我回家的这个补偿,选择继续等待。当然也是因为不愿意之前的时间被白白浪费。并且,我有“他很快会结束”的这个侥幸心理在作祟。
直到9:30,距离商场关门还有半小时,这位朋友还是没有任何的信息。我发了三条询问时间的微信都石沉大海,我突然想起了在我等到1个小时的时候就有过要离开的想法,但是因为不希望1小时白等,以及“他会很快结束”这种投机心态,让我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沉没成本。
等待的过程真的是很难熬,消息不回且商场临近关门,当送客乐响起的时候,一分一秒都在崩溃的边缘上。
Sunk Cost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当然,我并没有因为这事和朋友不开心,且相反还开玩笑说多亏他,我才有灵感写推文,帮了我一个大忙。
很多时候,人们一直在强调要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但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更要懂得及时止损,而不是在过去的成本——“失去”上大做文章,徘徊不前。
1985年,著名的心理学家亚科斯和布拉默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先让参与实验的志愿者花钱买了密歇根100美金的滑雪票,然后过几天告诉他们其实威斯康星滑雪更好玩有趣,票价只要50美金。
于是,这些实验者又去买了维斯康星的票。又过了几天,心理学家告诉他们:“这两次滑雪之旅的时间是同一天,你们只能选择一个。”
结果是,大多数人选择了去票价更贵的密歇根滑雪,而不是选择去更好玩有趣的那个。
询问的结果是,他们选100美金的这个,只损失了50美金,但如果选择50美金的这个,则会损失100美金。
这就是著名的“损失憎恶”理论:人们面对收益和损失的时候,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亚科斯最后总结说:“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这就是很多人不懂得及时止损的原因。”
记得上一次去青岛旅游,在去机场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非常健谈的司机师傅,给我讲了许多有趣的事和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阿姨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
阿姨定了一个4000多的旅行团出游,去机场的路上选择了价格更便宜的拼车。拼车需要绕路去接另一位乘客,但距离阿姨的航班时间已经很近了,司机师傅建议过她另外打车直接过去,可是她不愿意。最后的结果就是她错过了自己的航班,为了不浪费4000多的旅费,又另外花了3000多买机票自己飞过去和旅游团汇合。
师傅在和我说这个故事的时候,一直在笑,说这阿姨为了省一点打车钱,结果花了更多的费用买机票。
人们往往是对过去付出的不舍得,以及投机取巧的心态,导致不能及时止损,最后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也没有达到预期中的结局。
作家晚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总是要经历各种失败,走错方向,爱错人,选错路,都是常会发生的事情,行到半程,爱到半生,才发现一切都是错误,而且是解决不了的错误,这时候,“止损”就是关键时刻用来救命的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