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素材,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
一、 钻研教材,把握作者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小学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钱学森》中那强烈火热的爱国情,《爸爸逗我玩》中那浓郁深厚的父女情,《理想的风筝》中那生动细腻的师生情,《黄鹤楼送别》中那依依惜别的朋友情,《爱之链》中那温暖如春的人间情。教师就是要善于把握住语文教材中作者的情感因素,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这样,学生的心灵就会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二、设计导语,牵动学生情
怎样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重要的一环。比如教师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一位教师用这样的导语导入:“十九世纪丹麦的一个新年之夜,一位可怜的小姑娘冻死在街头。她的生命如天上的流星一闪而逝,她的灵魂带走了她美好的愿望。她是谁呢?她为什么会冻死在街头?她的死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寥寥数语,如投石击水,从情感上一下子牵住了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 表情朗读,激起学生情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生动的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如一教者在教《海伦•凯勒》一文时,教者先用低沉后激昂的语调读完全文时,已是声音哽咽,热泪盈眶,学生也情不自禁泪眼模糊。此时,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海伦•凯勒那勤奋乐观、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形象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四、 斟酌字句,体味作者情
如果将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章中的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像生机勃勃的叶子,琳琅满目的句子就好像是千姿百态的树枝。“叶、枝”与“干”血脉相连。而好文章又是有感而发,因情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样贯穿文章始终。教学时要让学生认真理解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位教师在讲解《小音乐家杨科》一文中“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杨科的头上不住的号叫”句中的“号叫”一词时,是这样讲解的。师:“号叫”是什么声音?”生:“大声呼叫,高声哭喊的声音。”师进一步问:“白桦树号叫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有的说:“白桦树用颤抖的声音呼喊:杨科,你回来啊!”有的说:“白桦树悲愤地哭喊:杨科,你死的太惨啦!”还有的说:“白桦树怒吼着:这是什么世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中的情节的空白,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是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 写作情感,做到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的和谐统一。
五、 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一教师在教《我们爱你啊,中国》的课文,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再如一教师教《月光曲》时,他让学生凝神屏息地听着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的优美旋律,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劳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的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就是其中的一首《月光曲》。”说到这儿,老师把音乐放的稍微大一点,转身板书“月光曲”三个字,学生边看边听,乐曲声把他们带进了一个美好的境界。美妙的琴声和教师的动情讲解,叩响了学生的感情之门,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情境,也为课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教师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六、 启迪联想,触摸作者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具体形象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系生活实际来丰富补充课文的形象,真正把作者的情思化为学生可以触摸到的真情实感。如一教师在教《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时,教者通过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的故事让学生联想:古今中外有哪些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最终取得成功的?我们的学生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总之,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构成了语文教学的情感内涵,语文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所富有的特殊情意性决定了它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时,应该情注其中,意蕴其内,努力通融三方情感,拨动情弦,完成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意的独特使命,发挥语文的“移情炼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