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乱翻,竟然找到一双她姥姥亲手做的布底鞋。看着崭新的棉鞋,摸着妈妈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一丝内疚涌上心头,并渐渐晕染扩大。
那还是两年前,冬天家里冷,穿着棉鞋在家里影响楼下,穿拖鞋又有点冷。我和妈妈唠嗑抱怨没有合适的鞋穿 ,妈妈说:“我给你做一双吧。”我担心妈妈的眼睛看不好,手也没劲了,做不了。妈妈说:“孩子也穿不坏,布底做薄点软点 ,纳的时候稀点,也不费啥劲。”我觉得也有道理,就同意她做了。
要知道,妈妈做鞋可是一绝。小时候,所有的鞋子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就是被称为“千层底”的布鞋。妈妈手巧,干活麻利,几天就一双新鞋。
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这种千层底的布鞋来特别麻烦,得需要好几条工序。第一道工序需要准备材料。第一就是要打袼褙,所谓的袼褙呢,就是做鞋用的材料,它是用破布和布头做成的。先需要用白面做成浆糊,再在大桌子上铺一张白纸或报纸,抹上浆糊,把破布或布头一块块对接成一大块。再抹一层浆糊再粘布,这样要弄个三四层,然后晒干。再从桌子上整张揭下来,压平待用。这是我最讨厌的活,黏糊糊的,每次妈妈打袼褙我都只在边上递递布条完事。
第二个要准备的材料是麻绳。麻绳是用自己种的苎麻制成的。以前家里的地头都是种的苎麻,到苎麻成熟的时候,剥皮晒干、浸泡、梳理成均匀的麻纤维。再用纺锤织成一根根麻绳。纺锤是两根交叉的实木做成,中间穿一根铁钩。麻纤维挂在铁钩上 一只手提麻,一只手拨动底下的实木,“嗖嗖”几圈单片麻绳做成。从纺锤上弄下来,缠在手上,中间挂在铁钩上,“嗖嗖”几圈,麻绳完成。这是我最喜欢的活,每次都抢着帮忙。但是妈妈不用我,说我弄的粗细不均,没法用。我也只好在她完活的时候,用不用的麻绳转转过把瘾。
准备工作完成,开始制作。制作也分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要用袼褙裁出鞋帮鞋底。妈妈拿出各种鞋样,比照鞋样,剪出鞋底、鞋帮的大小,用白布条包一片一片裹好边。鞋底摞个四五层,中间再用浆糊粘结实。
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来了,纳鞋底,这是最为辛苦的一道工序了。先用锥子扎眼,用针带着麻绳穿过,然后使劲的拉紧麻绳,每双千层底布鞋都要纳上几千针。每一针要匀称美观,那是要有一定功底的。小时候看着妈妈熟练地穿针引线,无比羡慕,后来自己一试,才知道有多累。没几针就腰酸背痛,再也不想干了。但从那时起,懂得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千层底。
第三步,做鞋帮。裁好的鞋帮要再粘一层黑色趟绒,接缝处缝制好。鞋帮有松紧、系带两种,松紧或鞋带也要提前缝好。
第四步,就成鞋了。把鞋帮缝制在鞋底上,就算完活。但也不是那么容易,上不好,不是难看就是磨脚,也是很讲究手上功夫的。
终于可以穿上妈妈纳的千层底了,心里美美的。必须要穿上出去炫耀一番,回来再小心地擦干净土,留着上学再穿。这千层底舒适、透气、不板脚,像我这样的干脚穿碎了鞋也不会臭。
后来有了各种各样的皮鞋,但是还是最爱妈妈做的千层底。曾经上高中的时候,我特意让妈妈做了一双千层底。舒适的感觉,轻盈的步伐,慕煞了好多穿着皮鞋,跑不起来的同学们。再哼上几句“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 ,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那叫一个高调,现在想起来还想笑呢。
只可惜,我还是没能全部学会这门手艺。想给闺女做双鞋,还得麻烦妈妈。只是妈妈领会错了我的意思,鞋做得又窄又长,宝宝穿起来很不合适,也就只好压了箱底了。
抚摸着这千层底,心里百感交集。我那梳着两条大辫子,穿针引线如飞的妈妈已经白了发,弯了腿,手也不再有力气了。再也没法坐在灯下,一针一线把爱纳进千层底了。但是,那情景,那感觉,那母爱,永远暖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