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是结束了最后一页,末了。
对于长寿,你更多的是惊喜还是恐惧?
如果说我们都将活到100岁,你还会按现阶段模式生活么?
长寿时代终将到来,你做好了重新设计生活和重组时间结构的准备么?
看完《百岁人生》一书后,这三个问题徘徊在我的脑海里。诚然,我一片空白,以前从没思考过那么久远的人生,久远到我都怀疑自己是否会有那一天。
想过三年,五年的样子,想过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但从没想过自己会活过100岁,更别提漫长的岁月该以什么生活方式进行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不擅长在我们未来的自己需要什么这个问题上做出选择,我们更喜欢现状,偏爱熟悉的事物,而且我们大多数人都很难想像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生活方式。
《百岁人生》描述了一系列可能场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刷新了我的认知。
它告诉我们: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多大年纪,都必须面对这个基本事实:21世纪初出生的人有一半的概率活到100岁,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真,发展中国家也正迎面赶上。这就是长寿时代。
长寿时代也不仅仅意味着老龄化、延迟退休、养老金缺口和劳动力短缺,所带来的变革远超出我们想象之外。过去的受教育—工作—退休三阶段人生模式已不再适用;劳动力市场中空化会进一步导致贫富差距;更复杂的家庭结构和变化的代际关系会出现;智慧城市和零工经济兴起,工作和办公场所分离等等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只能培养自己的超级确定性来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书中提及一些建议,选取其中印象深刻的四点:
1. 三阶段人生变成多阶段人生,夹杂若干个过渡期。20世纪的人们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受教育期,其次是就业期,再次是退休期。可在未来的世界里,这传统的三阶段模式无法维系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已提供不了强劲的财务支撑,需要更多的新模块加入,做探索者,做独立生产者、做不同投资组成等。
2. 再创造比娱乐更重要,闲暇时间用来构建自己的无形资产。在寿命更长的人生中,闲暇也将为投入创造空间。也许百岁人生这份礼物的一部分就是重新塑造我们对于闲暇时光的使用方式--更少地关注消费与娱乐,更加注重投入和再创造。人们需要有更多的精神追求和技术支撑,而非消遣性度日。漫漫人生路,上下而求索。
3. 人生的重大挑战,不仅是使有形和无形资产达到一定的水平,更是要把两者保持平衡。有形资产(房子、储蓄、养老金)、无形资产(爱、友情、关系网、学习认知和自身能力、创造力等),前期注重无形资产的开发,后期便自然而然会有有形资产的积累,两者投资组合,长寿人生才有钱且幸福。
4. 培养自己在创造、共情和问题解决、自由往来等比机器人更具优势的领域,那正是未来产生高薪岗位的领域。经济形势的多变,智慧城市的兴起,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时代也会慢慢到来,但生而为人,自有人的独特技能,这是无法被替代的。
面对巨大的变革,我们做人生决定所参照的榜样和我们自身的人生经验都不足以应付这个长寿时代,所以作者给我们描述了相关可能场景及上述可行建议。
无可置疑,长寿的时代里,“人”始终是最受关注的,社会也是践行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我在《百岁人生》中看到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鼓励人,自知然后自省其身,发掘更多可能性。
每一个人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对未来的人生有一个规划,越是年轻,你可以尝试的就越多,重新开始和重新计划的机会也就越多,所谓的试错成本也就越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看得见更广阔的天地。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百岁人生的坐标下,咱得分得清什么能穿越时间,什么会被时间过滤。所有能穿越时间的东西,就该坚守,因为人生太长了。所有会被时间过滤的,该翻篇就翻篇。
了解什么该坚守,什么该过滤,也是全面地直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
韩寒在《三重门》中写道:一个十八岁以上的年轻人,居然还不知道自己以后的理想是什么,自己喜欢的是什么,那真是教育的失败。我想,这不仅是教育的失败,也是成人的悲哀。而在长寿时代,这个失败和悲哀如若没被遏制,则会变相地放大,时间更久,影响更深远。
漫长岁月,每个人都有无数可能的自我存在,所以你需要尝试找出适合自己东西,理解你喜欢的、看中的东西,并且清楚地了解什么东西能跟自己的性格和个性产生共鸣。
就如书中所言,百岁人生会给你带来时间和机会,让你探索自己,并且走向一种更接近你个人价值观和希望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按照你出生时所在社会的传统行事。一切都不会太晚,每个人可以去重塑生活,而不是被迫或自愿地顺其自然这个社会。
在长寿时代,我们必须从过去的三阶段人生演进到多阶段人生,自我认知,在现在和未来的自我之间要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将长寿变成天赐大礼,而不是变成诅咒。
只有人生本身是好的,更长的预期寿命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