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帝:与万历皇帝相差半个世纪,是唯一有勇气敢于与繁文缛节(祭祀礼仪、君臣之礼)和众文官集团做抗争的人。有个性,平易近人,居然不享受紫禁城的豪华奢靡,搬出紫禁城外的“豺宫”。他无君臣之间严格的等级观念,做普通轿子,甚至给朝臣们穿自己设计的稀奇古怪的官服,对于反对自己的朝臣,不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封号自己为“神勇大将军朱寿”“太师”把自己降级为臣子,多次去边关抗敌打仗。真是一位燃气十足的90后皇帝,可惜就是这爱自由的特立独行,惹恼了诸官,以至于史官们对他的好事迹缄口不言,确把他缺点无限放大,冤情甚重啊!
万历皇帝:鉴于他皇叔公的例子,文官们不希望小万历也走老叔公的老路,即不能被文官们掌控,又有悖于常伦,有伤风化。所以从小万历记事儿起,就被内阁大臣们想方设法用“四书”束缚住小皇帝的思想,然而小皇帝也不孚众望,在19周岁前对各位大学士师傅们尤其是对首辅大臣张居正言听计从,但自张居正死后,万历听了文官集团的建议,免去了张居正生前所有的官职名誉,没收了他所有家产,他的子嗣也被流放边疆。也就是这一件事儿开始,万历对于大臣们的阴阳之变有了明了,知道文官们打倒张居正除了他不能以身作则,严令苛求以外,还有文官们自己夺权的党派之争,这里的文人集团也各自为营,这是一张错综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他们或为了权势或为了沽名卖直,名垂青史,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他们都是利用了皇上,表面上除去所谓的奸臣,实则排除了异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小万历明白了这点,当然不可能做臣子的垫脚石,不能让他们任何一个人得逞,也看得出小万历懦弱,明知道被他人利用了,却不知道反过来利用臣子,真没有他先祖嘉靖皇帝之风,在权衡臣子的谋略上可谓是登峰造极,让各党派的势力为他所用,总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各势力相约束、相抗衡,这样他们也没有多余的力气把矛头指向君王,他坐收渔翁之利。此等驭人之术,万历不懂,他倒是把自己蜷缩起来,退到一个小角落,开始不闻窗外事了,这样便再也没人能利用他了。他最深爱的郑贵妃,他想立她生的儿子为太子,都拖延了十几年,竟没一次硬气的跟群臣们争夺,况且废长立幼也不是没有先例,他就是没勇气,生怕又中了臣子的圈套,给哪一方争斗助威加油了,以至于就这一件事儿憋屈了一辈子,立太子的事情一拖再拖,本来答应臣子的事情毫无理由的拖延,没诚意、没诚信,毫无王者风范。有人说,斗争过不后悔,可万历怕是连一次争斗都没有过,真的最后成老子的“无为而治”了,什么都不管不顾了。就是这多疑懦弱的性格让万历皇帝没有一个亲近的臣子,真是一个孤独的帝王啊!
张居正:功也有、过也有。是明朝唯一一个推行“依法治国”的首辅大臣,推行税制改革等重大举措。然后做人太专制,太强硬。他不喜欢文采显著的文人墨客,甚至有时候嘲笑讥讽他们,得罪一大批文人,他从来不把文人集团放在眼里,他自成一派。他推行了一些制度在当时看来是有成效的,但是他不能以身作则,纵容自己的亲属家眷反其道行之,这引来非议,“表里不一”也是文人集团私下给他的评判,而且他对于各地方政府官员也相当苛刻,例如各地方政府要按时间登记缴纳税赋的情况,如果没有按期收缴,该官员不能升迁退职,这使得各地政府官员对于此项制度怨声载道,当然对张居正更是心存怨恨了,只是碍于他是当朝首辅,不敢表露。这些人在他死后把这些年积攒的对他的怒气全部发泄出来了。当时的张居正可能是为了大明,是为了百姓的生计,但是他手段太过强硬,也立了很多丰功伟绩,有效的税制,让空虚的国库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得以缓解,甚至在推行后期,国库充盈。但是在他任期的时期内,他几乎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想到什么策略就写信告诉他的下属,按照他的思路向朝廷上奏,自己又用大学士的名义朱批自己的奏折。他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随意提拔、罢黜官员,此种种行径得罪了太多人,以至于到最后定罪的时候,也没有人同情他,更没有为他说话的人。
皇上也痛恨他种种行为,以及他专制行事的风格,他忘记了他不是大明当家作主的人,他忘了头顶上还有皇上,皇家也忌惮这种有百姓但无主子的臣子,皇上们非常不希望臣子功高盖主。这也是张居正死后还被清查的悲哀。
申时行:作为张居正的下任,申时行知道了坐在这个位子上要如何收敛自己,才能保全。自大明开朝起,这个位子上的八任首辅,除李春芳外,无一例外都没好的下场。他时刻告诫自己要慢要稳。因此他宣扬的“以仁治国”用道法和教义来约束国民,因此他觉得张居正的一些改革举措有失仁义,废除了。他的老成持重、慢条斯理在其他同僚私下议论为“优柔寡断、无所作为”,但是反而赢得万历皇帝的尊重,在万历皇帝看来,他不争不抢,不谏不闹,没有张居正的激进,在对待立太子问题上没有向其它大臣那般阴魂不散的劝谏,他没有用礼仪教条压制他,让皇帝能够停歇喘口气。因为万历从小在教条的压制下长大,他厌恶这一切,仅有的一点松歇就让他感到无比畅快。然后在权力相争的朝代,没有铁血的手腕,是不能在这个位子上长久的,最终,申时行还是被他人从位子上挤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