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篇更文,是周更打卡的主题作业,也是时候盘点一下那些影响我最深的行为准则了。
当第一次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长期主义和终身成长这两个词就自动跳出来了。
那就来聊聊我是如何理解这两个词,它们又是怎么影响我的行动以及人生的吧!
一
所谓长期主义,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只是顾着眼前的收获及辛苦,而是用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看这件事情的影响、价值和意义,设立长期目标,并为之持续奋斗。
这个行动准则,对我的影响主要是:每个人生阶段,我都会从三至五年的维度去规划未来,制定目标,为实现更长远的发展而努力。与此同时,为了每个大目标的实现,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步的行动方案。
从效果来看,目前人生最初三十年的关键节点上,我都是相对幸运的,从高考、保研、找到人生伴侣以及确定长期职业发展方向等等方面,都算是相对顺利,符合预期的。
说到长期主义的深刻影响,恐怕要从高中说起了。
想必每个人回忆起那段青葱岁月,都会有很多美好记忆吧,也许有小伙伴想要回去重新再读一遍高中,而我完全没有这种想法。
为啥?
因为高中刚开始的那一年,我就明白高考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我必须拼尽全力跨过这道坎。所以,整个高中三年,我基本上都是围绕自己的三年目标努力,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去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创造更多可能。
也就是基于这个长期目标,在过往的高中三年,没有浪费时间,甚至觉得那时候的我还是有些智慧的。结果当然也是好的,高考的时候,我考出了超出模拟考试的好成绩,如愿以偿地去到了北京的一所985大学。
同样的行为准则,在大学也上演了一遍。早在大一的时候就明确了去一所更好、更有名气的大学读研,而且是保送去读书。所以,大学前三年的生活,我在课堂、社团以及实习等多个维度集中火力,逐个突破,最终实现了保送去人大读研的小目标。
与此同时,大学也是我的福地,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母校朴素的文化中形成了。
另外,长期主义对于我的职业选择和转型也影响颇深。之前,我都觉得是我内在的焦虑让我看得更远,考虑3-5年后的发展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长期主义也是功不可没的。
在职业发展中,一时半会的收入以及工作强度之类的因素,不是我追求的目标。我更看重工作提供的长期发展空间以及可能性,最关键的一点还有自身能力的成长性。
比如这次职业转型,起因是我觉得未来还要工作30年,人生路很长,我要找到自己喜欢并且能够持续积累自身能力的行业。与此同时,我也更看重财富管理行业长期发展的复利效应,每一次努力和奋斗都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来自市场的不断反馈我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成长的速度与不足之处。
二
所谓终身成长,就是我相信个人能力以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以及训练,实现进步和成长。
其实,终身成长和长期主义在某些维度上是想通的,因为相信能力、财富以及生活各方面的技能等都可以通过学习而成长,所以我会采取实际行动去提高自我。
终身成长,最关键的一点是成长性思维。也就是说,在对待每一次成功与失败,把它当成是学习的过程,不会把它们归因于个人的特质和固有的东西,而是选择相信勤奋和练习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
在这里,我强烈推荐一本书,即《终身成长》。这本书中,用了很多例子来说明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区别和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让我大开眼界。
其中,书中对于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对比如下: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几乎是固定的(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基本没有太大的意义。他们专注于证明他们的能力,遇到挫折的时候总是为自己找借口。他们往往很关注当前自己的表现,常常害怕自己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努力。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认为不管是哪一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改善。他们往往有着明确的目标,热衷于学习,有乐观的精神和成功的信念,即使当前表现不佳也不妨碍他们继续努力。
所以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两者对于我们的信念和行为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前者让我们定义自己为失败者,后者让我们看到提高的可能性。所以,只有成长型思维能帮助我们不断自我更新和迭代,突破自我,实现预期目标。
于我而言,成长型思维的影响也极其深远。
从小学开始,我都不是最聪明和最优秀的孩子。但是,我爸爸一直鼓励我说:坚持努力,你可以争取第一名的。
所以,求学路上,我一直孜孜追求,不断突破,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
生活中与工作中,也同样如此,除了我最不喜欢碰的家电以及手工类,其他方面我都愿意去学习和了解,不断设立一个个成长的小目标(比如画画、锻炼身体以及职业资格证之类的),然后逐个攻破。
终身成长的行动准则,让我更倾向于向前看,看到更多可能性和潜力,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吸引更多正向能量的小伙伴,生活中充满活力。
最后,推荐各位小伙伴们有空的时候,可以找来《百岁人生》和《终身成长》这两本书看看,可能会刷新你对长期主义和终身成长的认知,帮你梳理自己的思维模型,开启更加精彩的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