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印刷术到互联网,媒介作为人器官与意识的延伸,长久以来与人类互相塑造,共同进化。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协同工作、连接彼此,皆深受媒介影响。 今天,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被反复证实。未来,技术的发展又将带来哪些新媒介?人的延伸又会被拓展至何方?
麦克卢汉本质上探讨的是技术、人类与社会的命题。理解媒介,终究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态,在震荡与革新中找寻自身的生存之道。
序:理解麦克卢汉+第一章:媒介即讯息(思维导图)
核心问题一:如何理解“媒介即讯息”?
《理解媒介》的思想起点,源自于麦克卢汉对媒介本质的新颖界定,即“媒介即讯息”。他强调,所谓的媒介即信息,是指任何媒介——也就是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源于新尺度的产生。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者说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在我们的事务中引入一种全新的尺度。尽管这个定义略显复杂,但从全书综合来看,作者似乎想传达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媒介是以技术形态存在的。其次,他反对将媒介单纯视为与其所承载的内容(即信息)无关的技术形式。最后,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媒介所承载的内容,而在于它如何承载这些内容。
作者将媒介作为技术,视为一种背景性的力场或“环境”。尽管它不能决定信息的生成,但却能决定信息的存在形态和功能,自我演化,进而对信息和社会的存在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当麦克卢汉将电力媒介视为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而将之前的媒介视为其他器官的延伸时,这实际上隐含了一种目的论,即电力媒介是媒介发展的最高形态,从而将当代资本主义视为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
在今天,距离麦克卢汉的论述已有近半个世纪,当我们重新审视他对媒介本质的理解时,发现其最重要的、也是最持久的贡献在于改变了人们对作为技术的媒介的理解方式,深化了对技术在传播中作用的认识。然而,麦克卢汉那种或许并不具备理论自觉的技术决定论倾向,即把技术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目的论和历史终结论推论,其非真理性已逐渐显露无遗。
核心问题二:如何理解“媒介即人的延伸”?
媒介,作为人类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其存在旨在揭示传播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感觉中枢。媒介与社会的发展史,实则也是人类感官能力经历“统和——分化——再统和”的历程。
史前时期,人们的听觉文化在感觉层面展现出统和性。尽管那时感觉主要由耳朵所主导,但它却触动着所有感官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部落人的感觉能力大体保持平衡,他们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仿佛浑然一体。
然而,文明人的视觉文化,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导,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视觉文化倾向于关注细节,将细节从整体中分化并抽象出来。眼睛在此孤立地发挥作用,观察的是一个单一而连续的世界,但每次只能专注于某一局部。因此,从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实际上是对人类感觉集束中某种感官的聚焦进行了扩张。
这种因感觉领域分割而导致的感觉分离,赋予了人类对环境巨大的能动作用,推动了对事物进行抽象和深层的认识。然而,与此同时,过分强调视觉而忽略其他感觉也可能导致情感的分离,使得人的总体感觉能力失衡或下降。
感悟
媒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无处不在的。自口语传播、印刷传播,至电力传播,媒介始终在影响并塑造着人类的历史、文化、政治及日常生活。尤其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这种影响与塑造愈发频繁,人类也愈发依赖于媒介的力量。如今,吃饭我们找美团,购物选择淘宝,出行打滴滴,遇到问题则习惯性地“百度一下”……麦克卢汉的诸多预言在互联网时代已然成为现实,这也是本书能够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媒介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而我们身在其中,早已习以为常,难以察觉媒介对我们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然而,我们终究是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个体。在享受媒介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并警惕:媒介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如何?如何在媒介化的社会中保持理性?如何成为媒介的主人而非其奴隶?技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提升对媒介的认识。在感知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努力掌握媒介未来的发展方向。理解媒介只是起点,最终,我们应通过理解媒介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成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我们塑造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我们。”麦克卢汉的这番话深刻揭示了技术哲学中人类主体的转变。正如“凝视深渊,深渊将回以凝视”,这是对“技术工具论”的有力反驳,同时也引导我们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建构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