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基因牢牢地掌控着载体
已阅读
基因寄宿在载体体内,让载体为它赴汤蹈火,没点控制手腕是不行的。在载体生活的过程中,载体会有自己的目标,比如吃饭、睡觉、交配,主要是为了生存和愉悦,基因也有它的目标,那就是复制。大部分情况下,基因的利益和载体利益是一致的,比如载体在生育期前能够良好地存活,对基因复制也是有利的。许多野生动物先天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例如羚羊敏捷的反应和奔跑能力是为了从天敌魔掌逃脱,毛毛虫长得往往和背景环境很相似(如绿色、灰色)
但也有时候,基因的目标和载体目标是相背离的。比如当有外敌入侵蜂巢的时候,工蜂为了保护蜂后,会挺身而出,蜇敌人一下,敌人跑了,自己却死了。一般工蜂不具有繁殖能力,唯有蜂后可以产生后代,让基因一代一代地复制下去。“舍生取义、赶跑敌人”这个目标对基因有利,对载体(工蜂)却是毁灭性的。
总结起来,对大部分生物,目标分为两种:
A:载体和基因利益一致的目标
B:只服务于基因利益的目标
对于它们,不管做什么选择,基因都是不会吃亏的。
对于人类,除了前面提到的A、B目标,还有C目标:
C:只服务于载体利益的目标
人类比蜜蜂聪明,有时会绕过基因复制的需求,只服务于自己的目标,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戴套做爱。基因为了让人多生孩子好让自己多复制几次,让人在做爱过程中感到愉悦。人类比动物聪明,发明了戴套做爱,享受了愉悦但是拒绝生孩子。这个行为服务了载体利益,却对基因没有任何好处。
人类这么聪明,基因是怎么控制我们的呢?进化过程中,我们身体中被内置了两套系统,一个是“自发式系统”,一个是“分析式系统”。自发式系统是一种强控制,而分析式系统是一种弱控制。
什么是强控制?就比如你买了一架大疆无人机,并且用超声波传感器即时控制飞机,这就是强控制。不过如果要发射一枚探测器到火星上,那人类是无法强控制探测器了——即使以电磁波的速度发送指令,由于距离遥远,地面也不能进行实时遥控(光速来回也要10分钟)。所以探测器必须具备自主导航能力,这些能力会以预先编程的方式写在探测器硬件中,让探测器有一些智能(例如能够发现前面是个坑,并避免继续运动而掉进去)。这就是弱控制。
同样的,基因也用一强一弱两套系统来控制载体。
今天我们先讲自发式系统。
所谓自发式系统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而是一整套的系统。这套系统面对刺激,能自发地做出反应,完全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比如有个东西向你砸来,你眼睛还没看清楚,但是身体已经本能地躲开了。网上有些监控视频,在发生车祸的瞬间,有些人能通过“神走位”与死神擦肩而过。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靠大脑想我这是要往左闪还是往右闪根本来不及,怎么躲闪完全是身体的自发反应。这两个例子体现了自发式系统的第一个特点:快速。 “速度”是自发式系统很重要的一个价值。危险面前,如果反应不够迅速,载体可能受伤甚至死亡。
自发式系统的第二个特点是“无意识”。这个系统运行的时候你是感觉不到的,既不耗费精力,也不占大脑内存。听起来好像很不错,但它接收什么信息,产生什么结果,你感受不到,控制不了,甚至被影响了都不知道。比如有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盯着电脑屏幕看迅速闪过的ABCD四张卡片,卡片停留时间极短,被试者反映根本没看见是啥,然后让被试者瞎蒙一个,正确率通常都高于25%。这些卡片虽然被试者的主观意识上没看见,但其实自发式系统已经接收这个信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人会有“第六感”,通常还挺准,这就是你的自发式系统接受了大脑没意识到的信号,还自发地产生了判断。
自发式系统的第三个特点是模块化。大量认知科学文献认为,自发式系统就像一把瑞士军刀,有许多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作用。我们在用瑞士军刀的时候,会根据不同的功能拿出不同的部分。比如我们想切水果,就会把小刀掰出来,想开啤酒瓶盖,就会把起子掰出来。自发式系统也是这样。它有不同的模块,比如面孔识别模块,恐惧模块,情绪感知模块等,遇到情况把相应的模块拿出来就能用。
以面孔识别为例。我们跟一个人打几次交道,基本上就能记住这个人,再次看见就能一眼认出来,而不需要去记这个人有什么特征。这些模块是进化赐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能力(这些能力就是“本能”),并且能够根据需要迅速反应。进化能给我们安装模块,我们自己也能给自己“安装”新的模块。例如通过刻意练习,有些熟能生巧的能力也会进入模块(如小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熟练之后能快速计算乘法了)。自发式系统的不同模块和不同子系统间的运作是平行的,互不干涉,比如你在路上遇见熟人并一眼认出他来的时候有个东西撞过来,你照样会躲开。
自发式系统的第四个特点是强制性。也就是说当遇到外界刺激,相应的模块发挥作用,直到运行结束,这个过程你阻止不了。比如眨眼反射。当有人打你眼睛的时候,你会眨眼。如果我告诉你,我只是做出打你眼睛的动作,不会真的打你,哪怕你的主观意识知道我的拳头不会真的打到你的眼睛,但我的手挥向你眼睛时,你还是控制不住地会眨眼。
自发式系统虽然对我们的生存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与生俱来的缺陷。比如那些模块容易受到病理破坏。有些大脑受伤的人无法识别文字,会患上“失读症”。重度脸盲症患者无法识别人脸。这些模块要是受到破坏就无法修复。
有时自发式系统的强制性,会让人产生与知识相悖的感觉。比如给你一个很好吃的软糖,你吃起来毫无压力。把同样的软糖做成狗屎的形状,你再吃就会觉得有压力了。虽然从理智上,你知道这还是相同的软糖,但是还是觉得恶心,就算勉强吃下去,也不能像之前那么愉悦了。
还有些自发式系统的反应,适用于缺衣少食的原始社会,对现在我们所处的食品过剩的年代已经变成了坏事。比如甜食偏好。一般含糖量高的食品营养和能量也比较高。基因让人我们拥有能感受到甜味的味蕾并形成对甜食的喜爱。原始社会人类多吃甜食能提高生存的几率,如今我们的饮食大大丰富,营养过剩,但对甜食的偏好依然存在。虽然你的意识告诉你,不能再吃甜食了,但基因还在指使你去吃甜食。
由自发式系统产生的心智又被称作“达尔文心智”、“反射心智”。 自发式系统存在的目的是为基因服务。大部分生物都只有自发式系统,活在基因的“强控制”之中。比如蜜蜂,它不需要学习就能造出十分精确的蜂巢,但是外敌入侵时,它挺身而出前不会考虑“我干嘛要舍身救蜂后”。它的心智就是达尔文心智。我们人类就不同了,自发式系统让我们想吃甜食,但还有另外一个系统告诉我们:不要吃。这个系统是什么,明天的阅读材料会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