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亲密关系》这本书,特别有同感,想分享。
年轻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找对象只要找一个老实的人,一个关心我爱我的人就可以了,这就是门当户对。因为我们家的人都很本分,家里也很穷,这是最核心的需求,其他条件都可以忽略。
现在才明白,原来这都是我原生家庭潜意识影响的结果。小时候父母给我的印象就是他们有吵不完的架,经常会打架,母亲总是挨打的角色。
而且我从小也是被打大的,越打就越叛逆,越叛逆就越遭打,从小我的小名都叫程咬金。那个时候觉得挨打是因为自己贪玩,不能明白,其实是想通过这种叛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哪怕是挨打。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对择偶的标准很简单,是因为我不希望再遭遇这样的生活,一定要找一个老实本分靠谱的人,能够关心我爱我的人,不是我爱而是爱我多一些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才能让我主动,让我受控,才不会像母亲一样被挨打。
可是正儿八经遇到生活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对方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完全受控,他也有脾气,他也有很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经济问题,想买的买不起,别人有的自己没有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越来越凸显。贫贱夫妻百事哀,没钱的时候抱怨最多,吵架最多,伤害最大。
再次回想那个时候,觉得日子真的没有盼头,已经到了尽头。
原因是我们都在期望对方是一个理想的人,一个能让我们的内生需求得到满足的人。
还有,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我也非常认同。就是婚姻是我一个人的事,家庭的所有事都是我一个人的事。
明白了这层关系,那么自然而然就没有对对方的期待和需求,没有了需求,就能接受他的所有不足,就觉得以前任何看不惯的都能够忽略,都能够接受,在这种基础上,一旦对方有所提升有所改变,反而让我觉得很感谢,觉得生活很美好。
比方说收入,以前我总觉得他是家庭支柱,应该努力挣钱,解决家庭的核心需求。比如买房买车,当别人有车有房我们还解决不了的时候,就会抱怨日子难过,抱怨他不够努力,两个人就开始算账,陈年烂账一起捞出来,然后两败俱伤。
现在看明白了就不一样了,我能接受他工资下降,如果他偶尔有奖金,或者给我买个小礼物,都觉得是惊喜。
书中说,每个人在婚姻当中都有三个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我觉得我确实经历了这么一个全过程。最后是自己拯救了自己。
我现在已经不确定具体哪件事或者是哪个时期,让我不再有期望,不再有需求。但自从有了这些认识后,我发现自己不会再把精力放在一些纠缠不清的事情上了。也比以前豁达了,更自由,更有幸福感,有更多的时间来规划自己的生活,也知道怎么去爱他们了。
自己的这种心理变化,也会给生活带来潜移默化的很多变化,开始学会自己去争取想要的生活,比如各种学习、各种爱好,各种释放。
很快,工作收入会好转,家庭也会更和睦。
现在,我发现只要把自己活好,周围的一切都会慢慢变好;更加坚信每个人都有能力为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