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冬天一道亮丽的风景,洒落大地,霎时间,山川、田野、村落,一片银白,一片洁净。
古代文人墨客钟情于雪景,爱雪中之景,他们看雪、吟雪、画雪,留下了不少精彩绝伦的诗词文画。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曾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岁寒明洁之意耳”。
雪在文化中有不少美丽的典故。东晋名士谢安跟家人讲论诗文,忽然天降大雪,他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女谢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赢得谢安的大为赞赏,也有了“咏絮之才”这一成语;诗人孟浩然为寻找创作灵感,常冒雪骑驴寻梅,便有了踏雪寻梅这一家佳话。
唐代是诗的盛世,吟雪的诗作很多,佳作亦不少,但祖咏的这首《终南望余雪》无疑是当中的翘楚。寥寥二十字,却写出了冬日最美的雪景,意犹未尽。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生活在盛唐时期,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有诗一卷,传于世。盛唐,诗人辈出,群星璀璨,有李白、王维、孟浩然、杜甫等一批杰出的诗人。相比较而言,祖咏的名气就小多了,关于他的记载亦非常的少,字、号均不详,有的只是短短的生平简介。但祖咏的诗写得很好,这首《终南望余雪》是其代表作之一,入选《唐诗三百首》,是吟雪中的佳作。
这是一首应试诗,也就是考试时所作的诗。那时候祖咏赴长安应考,考题是“终南望余雪”,要求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但祖咏思来想去,写了这四句就搁笔了,考官劝他再写写,他拒绝了,认为多写就是画蛇添足。由于不符合命题要求,祖咏未被录用,但这首诗却流传千古,被人们津津乐道。
诗的题目中的“望”字点明了观赏景色的角度,应是从远距离向高处看。终南山距离长安不远,风景秀美,是唐代文人墨客常去的景点,在李白、王维、孟郊等人的诗句中多次提及。
古人把山之南称为“阳”,能被阳光照射,而山之北称为“阴”,处于阳光不易照到的地方。“阴岭”二字既写出了诗人远望所见之景,亦为下文描写余雪做好铺垫,因为处在”阴面”,所以才有余雪。而“秀”是诗人望终南山的感受,赞颂终南山景色的秀美。
“积雪浮云端”云是白的,雪也是白的,远远望去山上皑皑的白雪似乎浮于云上,这个“浮”字用的生动自然,写出了积雪的厚与多,也展现出终南山的高耸入云。“林表明霁色”是整首诗最有意境的一句,雪后天气放晴,一抹夕阳映射过来,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染红了林梢,夕阳、白雪、高山和林木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夕阳雪景画。
“城中增暮寒”写的是一种感受,雪后,天气放晴,雪在逐渐融化,这一过程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天气也更寒冷些,加上又是傍晚,令人更增寒意。
祖咏的这首《终南望余雪》被不少文人评为咏雪的“最佳”诗作之一,短短二十字,写出了夕阳下终南山雪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