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断舍离”?字面上理解,即为“断行、舍行、离行”。那么除却我们所熟悉的,关于杂物的断舍离,其实精神也需要断舍离!常言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于求道而言,每天要剔除一些东西,这与中国古老哲学“有舍才有得”的思想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1.杂物断舍离的由来
出于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前段时间很火的《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这是由日本的两位专家川畑伸子和山下英子共同完成的。作者之一山下英子,在学生时代曾于经常去的瑜伽会所听说过“断舍离行为法则”,它本是一种行为哲学,教导我们怎样放下心中的贪念。
然而,相比鞭长莫及的“断舍离”行为哲学,它可以以一种日常整理艺术,更接地气地体现出来。当然,杂物断舍离的由来也并不排除日本本身地理、住宅情况的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而住宅区更是以经济适用为主。虽然巧妙的设计让狭小的空间变得宽敞,但如果杂物不勤于整理,空间就会愈发的狭小了。
2.杂物断舍离的概念
断舍离,就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至于收纳杂物,它并不等同于扫除,而是将东西存放在规定的地方,懂得舍弃没有用处的东西(其中舍弃分为:丢弃、送人和再利用)。收纳保存并不是停滞状态,应该是“断舍离”的新陈代谢。
不知为何,看到这里想到了“破窗效应”,和“破窗效应”一样,如果房间乱糟糟,那么一块污渍和一些尘垢就并不为我们所见或重视。长此以往,这势必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房间里脏乱差的程度会越来越严重。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我的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不是租来的》,里面的观点我十分赞同。住所本来就是让自己得以充电、补充能量的地方,是肉体和心灵健康成长的地方。若是乱糟糟的房间,心情能好吗?
杂物多了,能量自然会被消耗。若不做些什么,我们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能量会如抽丝般,在不知不觉中被杂余物一点一滴地掠走。
在生活中的你,是否会被“不能随便扔东西”的旧式教育观念所缚住手脚?“不能丢弃东西”其实是受那个“物质缺乏,东西越多越好”的年代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在如今的这个时代,我们要学会放弃这种“东西越多越好”的价值观,尽量只拿取自己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培养身边无废物的好习惯。
你的身边是否会有纪念品呢?其一是一看到就心潮澎湃的,其二是一看到就很消沉的。那么这第二种你就该和它说byebye了,果断地丢弃它吧!因为它唤起了我们的消极情绪,就是不需要的,用不着珍存的。
再者说来,杜绝无用之物还可以培养“生态环保”意识,尽情享受“无垃圾生活”;“再改造”、“再使用”、“再循环利用”、“再隔断”应是这个时代所倡导的理念。
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3.何为精神“断舍离”?
我时常会把精神“断舍离”和一贯被提倡的“未雨绸缪”来比较理解。一种是行为哲学,摆脱俗念的缠绕,即为“放下”;另一种则是为人处世把凡事想到前头,十分稳当妥帖的思考风格。一种是“断、舍、离”,另一种相对看来就纠缠思虑许多了。
精神“断舍离”,意味着人际关系将会朝好的方向发展。举个栗子,暑假又要到了,作为懒懒的不爱收纳东西的我,免不了因为懒于整理房间而招来爸妈的不满(至少是到家两天之后)。但如果?我能从杂物的整理上入手,岂不是天下太平?
或许,我们可以想一想这种关系:“物与自己”—升华—“他人与自己”。简而言之的意思就是,我们不必迎合“讨厌、合不来的人”,把自己想做的、想说的放首要位置。人生苦短,我们没有必要强硬头皮取悦于讨厌的人,人际交往自然就会变得轻松。
4.“断舍离”后,变得更爱自己
在实行“断舍离”后,我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获得了双重的轻松愉悦。
就像收拾好的屋子,即便是外人突然的到访,也能大大方方地请他们进来参观。因为,那个空间已经转型为欢迎客人的空间了,自己也转变为好客的人儿了。
这样的自己,你难道不会打心底里喜欢吗?快别说“我的房间不乱,是乱中有序”这种话了,毕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断舍离”并不难,只要愿意,就在当下!我已经开始行动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