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问:“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邴原毫不犹豫回答:“父也。”
这是重视家族伦理的具体表现。汉晋都以“孝”治天下,政治伦理建立在家庭伦理之上。到了汉末,家族意识超越了国家意识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战乱年代,集体避难都是以家为单位。政治有利用家族伦理的一面,而必要时候也会为家族伦理让步,分裂时候,敌对势力收拢人心,亦不得不考虑亲族关系。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
这个很刁钻的问题是孟子的学生提出来的,皋陶是理想中的法官,而瞽叟呢,是一个卑鄙的坏人,几次三番要害舜,舜依然一心尽孝,当个好儿子。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把他抓起来,这个答案简单粗暴。可是桃应又有疑问了,瞽叟怎么说都是天子的父亲,他问道:“然则舜不禁与?”孟子则回答道:“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舜虽然是天子,也不能够去阻止,瞽叟毕竟是犯了法。可舜不仅是天子还是个好儿子,故而桃应又有一问:“然则舜如之何?”孟子给出了一个答案:“舜视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不要天下要老爹。对于士来说,严格的按照法律来,人人平等,不会因为天子的父亲而有所宽恕。而对于儿子身份来说呢,父亲就是天。舜放弃了天子之位,那么对于国家就没有责任了,他唯一剩下的责任关系就是父子之道,血缘伦理优于政治伦理。马明衡概括这个道理:“皋陶但知有法,舜但知有父。”
皋陶的责任是追回犯人,舜则是带着老父一路逃亡。不同的角色有其各自的“正确”方法,可这解决方案并不相容,这是儒家传统与法制社会冲突的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