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流动着,一切都在变化着,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着自己消灭的萌芽。
——普列汉诺夫,《亨利克·易卜生》
一、过去未去:现有的求职方式落伍了
在信息高度开放、注重分享的今天,困扰我们的求职问题依然存在:
我听家里人说,毕业要去国企,稳定踏实,福利好、钱也不少挣;但师兄师姐却建议我去外企,那里高薪洋气,而且每天充满挑战;我现在最大的疑问是:国企、私企、外企,他们的工作状态到底是怎么样的?生活状态又是什么样的?
我家庭条件不好,所以特别希望毕业后能马上赚钱,帮家里分担经济压力,所以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找到赚钱最多的工作。以我这个专业,应该去什么样的公司做什么样的工作啊?
我现在拿到了两家公司的offer,薪酬福利差不多,工作职责和内容也基本类似。我对其中一家的工作环境很满意,但部门领导岁数很大,我跟他沟通起来感觉没有太多交集;另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和团队都很年轻化,有激情,我很喜欢,就是工作环境简陋了一些。您说我应该怎么选?
我的专业是档案管理,我很喜欢我的专业,就业单位都找好了,虽然收入不多,但我乐在其中。不过我家里条件一般,父母总希望我能赚得多一些。女朋友的家人也对我选的工作不太满意,甚至要帮我安排到女友老爸的公司里打工,对此我内心非常抗拒。我舍不得女友,又舍不得自己喜欢的工作,该怎么办?
我在大学期间有7~8段实习经历,但都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不是在快餐店打工,就是在办公室整理档案,要么就是做市场调研发传单。我想知道这些实习经历对我以后求职人力资源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吗?用人单位会不会觉得我没有明确就业目标?我是不是该隐藏一些实习经历啊?
我不喜欢我的专业,毕业后也不想从事相关工作,可我又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怎么办?
我学工商管理的,好像我们这个专业去应聘哪个岗位都可以,这反而让我更迷茫了,搞不清到底哪个更适合我,您有什么建议吗?
我非常喜欢我的专业,毕业后也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这个领域的工作机会竞争非常激烈,万一我没拿到offer,我应该怎样曲线救国,从事我喜欢的这份工作呢?
能不能讲讲我们这个专业,在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内部的发展路径,比如晋升门槛和周期?
我现在已经拿到BAT的offer了,但一个学长想拉着我一起创业,给我CTO的Title,我该去大公司挣现在的钱,还是应该趁年轻搏一个未来啊?
我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了吗?
我对现在的工作产生了厌烦,但又不知道以自己目前的资历去哪里更合适,怎么突破?
我最擅长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呢?市场会为我的能力埋单吗?
我目前的工作放到职业发展的角度到底是在原地踏步,还是在向上攀登呢?
我真的了解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吗?
我每天都在很努力地工作,但为什么总感觉越努力越觉得看不清前路、认不清方向,越来越迷茫呢?
我总听说“职业生涯规划宜早不宜晚”,但到底应该怎样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呢?
我知道怎样做好求职的准备工作吗?我知道简历中最应该表现什么吗?我知道第一份简历应该投递给谁吗?我真的了解面试官想听什么吗?
……
在我十五年的人力资源工作中听到过无数类似的疑问,可悲的是十五年前的问题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任何改变。既然我们对于求职有那么多的疑问和困惑,那我们平时又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1)招聘网站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就已经习惯了使用招聘网站,只要想找工作,就会第一时间访问它。那上面也确实充斥了各类的招聘信息。但你可曾想过,那些招聘信息都是各家公司为了吸引人才而编写的广告,而只要是广告,就会存在信息不够客观和充分的情况,也就是说,商家们都只会给你展示它“好的一面”。而招聘网站对于职位“不好的一面”,以及你到底是否适合这份工作可概不负责。网站只是个提供信息发布的平台罢了。
然而,有多少人可以通过招聘网站确定自己到底适合哪个岗位?银行的客户经理岗适合你吗?你适合去做Zara的店长吗?阿里巴巴的商务岗适合你吗?你确定吗?市场会为你的这个判断埋单吗?你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
此外,又有多少人可以通过招聘网站获得相对“完整的职业信息”:这个职位可以积累到的职业资源是怎样的?从业3年后它的薪酬和晋升通道会是怎样的?自己了解这家公司的发展战略吗?哪些部门和职位可能会是未来的发展核心?
最后,假如自己中意的公司和职位都没有招聘需求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很显然,招聘网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求职问题。
(2)亲友介绍
这也是我们非常熟悉且惯用的求职方法。尤其对于那些到了毕业季的大学生而言,这简直就是谋求一份工作的捷径。
每当此时,我们总会积极地拜访各类职场的前辈,他们也会不遗余力地给予建议和指导。我们用心地倾听、努力地消化,争取将不同的信息片段拼凑成一个完整的职业形象。然而,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你并不能将收集来的信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因为许多信息之间存在着错位,甚至有些信息根本就是冲突的。
比如,有个亲戚建议你毕业先去外企干几年,收入高且能学到东西;而另外一个师兄却告诉你外企的薪酬表面上高但扣税狠、没福利,收入其实不如内资公司。而且未来外企在国内地发展式微,你也学不到真正可以落地于国内的本事。面对这些评价,请问,你会听谁的?
再比如,有个朋友告诉你××公司的企业文化特别好,你会在里面工作地很惬意。但你面试时却发现未来的汇报主管性格怪癖、提问刁钻且没水平,好像处处在针对你。请问:此时的你会选择听从朋友的建议,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类似这样的冲突信息还有很多。最后,你终于发现问题所在了:原来这些“前辈们”的建议都是站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职场。而随着时代在变、市场在变,职场也在变,他们的“解读”到底有多少可以真正帮到你的?他们的建议由多少是主观的,又有多少是客观的,你又是如何判断主观与客观的分界线?此外,他们对你的未来有更为清晰地规划和目标了吗?如果有,请问那到底是你的未来还是他们的?
可见,亲友的介绍也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到我们。
(3)校园招聘
当今的大学生对于校园招聘已经再熟悉不过了。每年的春招和秋招,众多公司就会穿梭于各大院校,像做融资路演一样,使尽浑身解数吸引眼球。这个期间,“撑场面”是企业的首要任务,“讲故事”则是他们的核心目标。再配合“雇主品牌”这种大公司的专属公关游戏,一定会让毕业生们忘情地享受在广告狂欢当中。
不过,广告时间太多反而会让我们失去了思考、忘记了判断。冷静地分析一下你就会发现:你可能对别人眼中的“好职位”内心根本无感;你感兴趣的公司很可能因为时间和实力的问题根本没挤进校园来;公司之间的“广告军备竞赛”正在演变成同学间的“拿offer竞赛”,竞争的冲动让大家只看到“好公司”和“高薪酬”,却忽略了调查职业背后的信息,探究自己未来其他的可能性。
总之,校园招聘只是在展示企业在广告宣传方面的成功,可它依旧解决不了我们自己的求职问题。
以上就是我们现在主流的求职体系——陈旧而落后,好像躺在车间里的手动机床一样,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形态格格不入。然而,我们却依旧在使用它勉强地继续运转着。
与此同时,在信息高度开放、重视分享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购物,可以搜索附近的餐厅,可以结交那些我们认为有趣的陌生人,甚至你可以知道地球的另一端正在发生的新闻。但你却未必知道自己眼下最适合做什么样的职业。可以说,互联网打开了所有信息分享的大门,却唯独把职业信息留在了门外。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更是我们的悲哀!
从小到大,从幼儿园、小学,到初高中,甚至大学,我们都处于被动选择或者服从的状态。每一个人都是仅仅依靠分数和户籍地来决定我们上哪所学校,而学校也从来不教我们如何思考未来、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如何主动地做选择、如何争取机会。就这样,我们被动地活了二十几年。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即将毕业,整个职场世界摆在你的面前,让你做主动地职业选择。社会、学校、家庭、亲友的期盼和催促,让你感到无比的压力。问题是:我们从小都没有经受过思考未来、规划自我、主动选择的训练,却在毕业时要求我们一下子具备“选择满意职业”的能力,这不是很过分吗?!
人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失去耐心、草率决策。多数人为了尽快进入职场,给自己和家人一个交代,在没有充分认知职场地前提下,不得已匆忙地开启了职业的起点。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小陈,男,22岁,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本科专业是计算机,但是他对这个专业不是很感冒。虽然四年下来有些专业课学分还不错,但从内心里他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对于未来具体做什么,更是心下一片茫然。
临近毕业了,同学们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考公务员的也有不少,但更多的同学都选择了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甚至都拿到了一线互联网公司的offer letter。小陈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别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怎么我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连家人的安慰也无法让他释怀。
“不行!我总得做点什么!”他终于拿定了主意:“与其这样无休止的纠结下去,也没有个结果,不如干脆先找个本专业工作先干着,总好过做“啃老族”强!”于是,他跟着宿舍同学辗转各个学校的招聘会,简历送了一大堆,最后终于拿到了一家内资软件公司的offer,月薪4000元起,项目完成还有奖金拿。“嗯,这样总算给自己和家人一个交代了,以后再去同学聚会、过年回家省亲,就不会被同学们和亲戚们漠视了。”他这样想到。不过入职不久,他就感到无比的压抑。软件行业好像有做不完的项目,一个又一个的时间节点逼得他喘不过气来,没到半年,他就向公司提出了辞职。重新投入了求职大军……
像小陈一样没有给自己充分的时间调研和思考,也没有一套专业化的求职方法论,就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而选择一份职业的事例,每天都在重演。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有路可以走就盲目地进行选择。
于是,职业起点没开好头,就必然在职业中期遇到疑惑、迷茫,发展必定会遭遇瓶颈,甚至导致自己的职业中期(工作5-10年)被同龄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于是,他们开始内心焦虑,进而求助于心理学或职业规划师,亦或是通过考研和读在职的MBA来缓解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直到有一天终于动了转行的念头,但却发现转行成本早已被年龄无情地抬高,各种生活压力也使得自己难以动弹,最终深陷选择的困境。偶有突破职业困境者,却也白白浪费了职业初期时的大好时光。可惜!可悲!可叹!
求职问题不像选择去哪家餐厅吃饭,或者去看哪场电影这般的生活类问题,它将决定你未来3-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状态,求职问题是人生问题,它需要我们审慎以待,绝不能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