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目的地期盼已久,它是当时我选择来bei jing 还是大连时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毕竟在中guo举办也是好多年一次,前些年应该是在昆明,沈阳,青岛等地,今年好不容易又一次相逢,也恰好是我学园林的第三年。作为园林人,应该是要去一次世园会的,专业课老师讲课时也经常提到,哪一年哪一年的世园会是怎样的精彩,所以很久了,心向往之,这次得以亲自去。
早上五点十五照常被三遍闹钟吵醒,然后极不情愿的扯开被子,因为太累了。白天的时候基本上每天都是两万步起步,晚上回到宾馆洗澡,洗漱,坐在床上写随笔,甚至昨晚是坐着睡着的,手机还在手里停留在昨天的日志上,人就已经酣睡了。
想必是空调吹的冷了,再加上没盖被子,所以快到凌晨时,突然被冻醒,才发觉还没写完,于是草草结尾,今早在去世园会的大巴车上时,才编辑发出。
世园会距离我们住的地方还蛮远的,六点半出发,大概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才缓慢停在生态停车场。心里觉得生态停车场有趣,好奇心驱使我马上下车看看,结果下车发现,是一堆沙子。心想着,如果把建筑废弃物堆在下面,像砖头瓦块之类,然后上面覆盖一层沙子,作为停车场,不仅坚固耐压,同时还很好的处理了废弃物,不知道当初的设计师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想法。
今天足足在园子里转了九个小时,带我们过去的导游说,一般的旅游团也就四个小时顶天了,没想到我们竟然这么能转,能待九个小时还意犹未尽的,即便是下午五点从园里出来,还有大约30%的展区没有走到。
没有自行车,不能坐观光车,因为我们要看的是很多细致的东西,像细节处的植物配置和建筑,小品,水景等等,光靠观光车也只是走马观花,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入口的时候,有同学买了个集邮护照,花了38元,我们正排队等候进园子,看见她出来了,拿个蓝色的本子,还特别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可羡慕的不行,但是眼看着要走了,也就只能先“羡慕”着了,走着走着,发现很多的服务小站竟然都有,而且据说是官方版本,很有收藏价值,大家心想着留念也好,毕竟这么不容易来一次,于是纷纷从众购买,开始了“一群二傻子”的打卡之旅。
每到一个展馆就会有印章,然后特别快乐的跑进去,找到工作人员给盖个章,接着再开始这一个馆的参观。原本以为只有我们这样疯狂,但是走着走着就发现,原来,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们也和我们一样,“老小孩”大概指的就是他们吧!
很多路过的行人手中都是人手一本“护照”。这里还有个趣事值得一提:当我们去其中一个guo外展园时,先去盖章的时候,志愿者特意提醒我们拿假护照去盖章,我们先是一愣,然后回答他们没错。这个时候志愿者说就是想特意好意提醒我们一下,因为就在刚刚有人拿着一本真的护照来盖章,而且还是一中年男子,弄得他们哭笑不得,最后只能每次只要有人去,他们就要提醒一下,怕再发生类似的事。
在世园会工作的志愿者们,一定给他们点个赞。据说整个世园会共有志愿者两万人,今日看来,确实特别多,到处都是“小蓝人”,到处都是“志愿岗”,就连各个馆内讲解员也同样是大学生志愿者。看到他们特别的亲切,尽管他们不认识我,但是至少我们的身份是一样的,就是都是志愿者,在不同的地方,不同方向走在志愿之路上。
昨天看到街边有一个宣传标语,印象深刻,是这么写的:lei feng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我想,不管是在哪里做志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共同的。一天下来,我大概自己就向他们问路几十次,因为即使拿着地图,有时候也容易迷失方向,这个时候,志愿者成了最暖心的人。可想而知,他们每天要接待多少人,要讲多少话,而且我注意到的一点是:不管他们多累坐在那里休息,但是只要一过去人问路,就马上集体站起来,全程用“您”的尊称,微笑热情服务,所以我每次也开头是“您好,请问……”,“好的,谢谢您”。听老师说,历史学院有志愿者20人也在世园会,我不知道哪个是他们,但是那20位“小蓝人”也一定在自己的岗位和其他志愿者一样热情服务。
在这快一天的时间里,我受到了最为尊重的一天,也是我一天中讲“您”字,听“您”字最多的一天,倘若人人都从一个“您”开始讲礼仪,那就是我们的礼仪之邦回归的一大步,相信未来可期。
许老师在群里告诉我们说今天植物馆和国际馆两馆有讲解,于是,刚进园,就直奔目的地——植物馆。
它用颜值征服了我。
全馆的外壳是通过高低错落的圆木柱组合拼接而成,大家像小学生一样,排成两个队伍,在展馆门口耐心等待,也正是这个时候,我抬头恰好看见宣传片中介绍的植物馆外壳的木材——马拉维木,竟然从国外运过来,好大的工程。这些木材也完成了最终的使命,通过群体的组合,成了万众瞩目的对象,在官方宣传和游客的自媒体宣传中“名扬万里”,它是一批有理想的木头。
等候讲解员的功夫,有些同学躁动不安起来,多人表示,不愿意听别人讲,想自己看,说他们讲的没意思,或许在我上大学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当自己也做过讲解员以后,我深知讲解员的不容易和有些游客的好为人师,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所以很不屑于听讲解。但是有些东西如果不是有专业的介绍,很多东西自己看是看不懂的,所以有时候还是谦虚为好。
植物展区的这个讲解员是大学生志愿者的一员,虽然是初来不几天,但是除了手势较为僵硬外,对于讲解的内容却丝毫不生疏。因为扩音器的声音特别小,所以离她很近。间歇时我问她是否为植物方向的专业时,她说并不是,但是有些没有标志牌的植物随手一指,她也认得。一个非植物专业的人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就记住所有的馆内植物还真的挺了不起!
在zhong guo 馆中,它共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入口处出乎意料的设计一圆形瀑布,直接从上面跌落于地下入口处,是个很好的观景场所。我们顺着人流往里走,参观各省展区。
出了门才知道,家乡永远是家乡,不管走出多远,依然心心念念着,从很多省市展区门口经过,大多是凭借已有的知识储备量大致看懂是什么意思,找了一层,发现没有黑龙江,直到第二层才听着熟悉的旋律找到她,白山黑水之间,是中guo粮仓。
一种亲切之情油然而生,我甚至能理解那些元素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这个时候,家乡是这个小小的浓缩的展馆,也是这展馆背后真实的黑土地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面勤劳质朴的ren min。
中午的时候,我和同学坐在国际馆附近的台阶上简单吃了面包,便奔向国际馆,说是奔,一点都不错,因为为了赶上集体预约讲解员讲解的时间跑跑停停。后来不知怎么,在入口处便和大家走散了,而是在二楼才寻着讲解员的声音找到团队,听她讲了一圈,我好像知道了好多我自己看不出来的东西,比如花艺作品的象征寓意,有些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但是有时候她一句话,就可以“一语点醒梦中人”,在自己做讲解的时候,每次都是看着别人时常恍然大悟的样子,但是这次轮到自己了,却别有一般滋味。
国际馆的外壳同样是全馆最喜欢的地方,可能是我比较喜欢欣赏建筑吧,所以对建筑投入的兴趣都超过植物了,听讲解员讲,这个外壳是上面收集雨水,然后通过这一根根白色的立柱将雨水排入地下收集。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说出了这个外壳的设计中的实用功能,外壳的功能让我想起了海绵城市,这个小空间,也是一个小型的“海绵城市”吧!
在讲解完后,由于今天给大家分配了任务,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拍的展园,所以简单在国际馆“倒换通关文牒”结束,就马不停蹄赶往国际展园,因为出去后转向了半天,找不到路,所以问了一路志愿者方才找到,还走错了好远,又走“回头路”回来,才到达。
快要走不动的时候,还有一个多小时到集合时间,在其中一个展馆偶遇小徐和东宇,他带着我们两个,又去用尽最后力气打卡,一路走一路奔跑,当最后盖了77个章时高兴的像个孩子,东宇在土耳其外guo 友人那里花了30元买了冰淇淋,接着赶紧买票,用最快的速度回到集合地点,坐上旅游观光车,她吃着冰淇淋,没想到,差点给前面座位上的小孩馋哭了,弄得我们哈哈大笑,说她不道德。
坐上大巴车座位的那一瞬间,才觉得一步都不想走了,一天的旅行,自己都没想到那个打卡的方式竟然能让我用意念坚持走这么多的展馆,也成为了走不动时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小徐说:感觉这次安排的专业见习真的挺让我们长见识。
是啊,如果不出来看看,可能一直在那个圈子里,不知道现在的园林竟然这么棒,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汲取一切灵感与优秀的元素,不愧于“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也不愧于世界园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