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割席》解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人刘义庆所主持编纂,记的是文人轶事,谈的是清玄高流。以短小文章记叙魏晋时文人的言行。书中一段引入中学语文课本,题名为“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讲的什么故事呢?管宁和华歆俱为汉末名流,成名后有人将管宁、华歆、邴原三人并称“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这三人是并称,并无先后之分。管宁、华歆年轻时有同窗之谊,二人当时一起在园中种菜,不知是谁用锄头挖出了一小块黄金(也可能是黄铜,但古代金、铜都是货币,都值钱,所以没有本质区别。),管宁见到了黄金,还是像刚才那样挥锄头,不为所动;但华歆不然,他先是将黄金捡了起来,然后又扔了出去。

后来,二人又同席读书。(在北方少数民族侵入中原以前,中国有桌无椅,古人席地而坐,在地上铺一张席子就坐了,类似于现在的日本、韩国。管宁华歆二人同席,可能是感情好,也可能是条件艰苦,不能一人一席。)二人努力读书的时候,正好有当官的人乘豪车、着华服路过他们门口,管宁还是照样读书,而华歆则放下书出门去看热闹。管宁就将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坐,称:“你不是我的朋友。”

据此,大家都觉得华歆的品行不如管宁。华歆虽逊管宁一筹,但仍自有其优点。《世语》中就在管宁割席的故事后面,又来了一段华歆王朗乘船避难的故事。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汉末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期,华歆与王朗都是当时的名士,二人一同乘船逃难,后来又有一个人想一同上船。华歆面有难色,不想答应。王朗就发话说:“船上还有空位,有什么不行呢?”于是接纳了这个人。直到这里似乎还是王朗更善良。谁知那人上船后,船开得慢了,渐渐地就要被叛军追上了。到了此时王朗想丢下刚才上船的那人。一开始不同意那人上船的华歆却说:“我一开始犹豫不决的原因就是这个。但现在我们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就舍弃他了呢?”所幸船上的众人终究是共渡了难关。

《世语》说,当时的士人就是凭这个故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为何华优王劣?简单地说,华歆不折腾、不抱怨,是个务实的人。华歆的不折腾,体现在一开始不愿意让人上船,因为华歆心里盘算着如果让那人上了船,可能就没那么容易逃离叛军的追赶了,这就是务实,而王朗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反而做好人让对方上了船,后来果然如华歆所料,快被敌人赶上了。而华歆的不抱怨,正体现在他后来对上船那人的态度。王朗因被敌人追至,心慌意乱,想要将人赶下船,这样的行为固然恶劣,然但也无可厚非,华歆此时如果抱怨两句,王朗自当哑口无言,顺水推舟将那人赶下船,但华歆非但没有抱怨,反而力主保住后上船的人,可谓是个有胆识有担当的人。这个故事读下来颇有荡气回肠之味,在纷繁乱世中,像华歆这样带脑子、有原则的人真是太少了。

回头再看管宁割席的故事,华歆的品行还算好的,那是不是管宁的道德标准太高了呢?锄菜为何?为生存。拾金为何?也为生存。管宁为生存可以锄菜,为什么不能为了生存而拾金?况且金是园中所获,按物权法来说,应该归属园主人或拾获之人(根据不同时期的法规可能有所不同)。如果管、华二人是园主人,将金归为己有有何不可?如果管、华二人不是园主人,只是借住此园,那么将此金交给园主人才是正确的行为,不管如何,拾金的行为本身并不是什么错误。管宁锄菜而不拾金,是不屑这样的不劳而获。管宁自然是优,但华歆也不是劣,(如果是)自家园中拾金,不偷也不抢,正大光明地获取财产,有何不可?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华歆拾金合乎道,人品没有问题,最多是让人看出来有些贪财而已,那我们再看看历史上真实的华歆是不是一个贪财的人。

《三国志魏书》中有华歆的传,其中提到一件事:华歆有一段时期是在孙权处做官的,后来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征召华歆来中央做官,他的宾客朋友们得知消息后纷纷登门送礼。华歆全数收下,但命人记下各人送的金额,等到华歆临行之时,他将这些礼金全部拿出来,告诉送行的朋友:

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

意思就是,我不是拒绝你们的好意,但你们给我送的礼金太丰厚了。你们想想,我一家人从江南远行到北方,一路上难免会有贼人惦记这些财产,所以你们还是将礼金都收回去吧。从前面的故事我们知道华歆是个务实的人,他的担忧不无道理,曹操的父亲就是因为长途跋涉时携带的财物太多太招摇,以致中途被人谋财害命。华歆没有被价值不菲的财物冲昏头脑,也没有以冠冕堂皇的借口将财物退还给朋友们,而是据实相告,光明磊落。可见,华歆也不是一个贪财的人。如果华歆贪财,同时又出于安全的考虑,那是不是应该少拿一点上路才对?可是华歆记录了每个人赠送的金额,到时候如数奉还,分文不取,这样的人怎么能算贪财呢?

那么这个华歆到底是犯了什么大忌,以致仅仅因为将园中的金“捉而掷去之”,就被管宁比下去了?这个原因就是华歆的虚伪。管宁志趣高远,看到金时“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歆则做了两个很奇怪的行为:“捉而掷去之”,先拾后弃。“捉”表示华歆去拾金了,正像我们后来读到的两则故事中的华歆,十分直白而实在地取了财物,而又“掷去”,这一步违反常理,像是故意做给谁看的。做给谁看?彼时彼刻,园中只有两人,华歆只可能是做给管宁看的。因为管宁对金视而不见,这是一种高尚,而且是高高在上,管宁视金钱如粪土,华歆就这样被比下去了,而且被比下去还不算完,因为受世风舆论的影响,华歆还得把自己的道德水准拉回到跟管宁一个层次,所以他才又将到手的黄金扔出去了。依我看,这个行为反而显得华歆更low了。因为无视金的存在是高尚,“捉”金虽不够高尚但也算是务实,“掷去之”以示清高,则颇有东施效颦的意味,一捉一掷,前后相反,实在是虚伪的表现,华歆的人品瞬间低了一档。这种处境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朋友聚会时,大家都在讨论怎么赚钱怎么投资,突然有个人爆出一句“你们不觉得谈钱很俗吗?”,在场的众人将如何继续刚才的话题呢?肯定要找一些“高雅”一点的话题来防止冷场吧?已经被那人占了道德的制高点,众人自然无法指责他什么,最多挑一下他不近人情的刺,打个圆场兴许还能过去。而华歆遇到的那人,则是志在终身不仕、完全不在乎世间俗物的管宁,在道德上可以说是完人,更是无可指责,华歆连打圆场的机会都没有,肯定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了。

我们再现一下那样一个画面:管宁和华歆在园中锄菜,华歆看到地里有黄金,就捡了起来,正兴奋地要向管宁炫耀一下,回头一看,管宁熟视无睹地仍在锄地,我这里说是“熟视无睹”,也就表示:无论是锄地见金,还是华歆捉金,都早已被管宁看在眼里。就是这样的管宁,仍然在自顾自地锄地,华歆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在这一刻,华歆感受到的是这样一个道德完人给予自己施加的沉沉的压力,他只得转身伸出颤抖的手,做出了与自己本性完全不符的虚伪的动作——将那一片黄金远远地扔了出去。紧接着下一个画面:二人同席读书,华歆放下书本去看达官贵人招摇过市,回来后就见到管宁将席一分为二,冷冷地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隔着书本我都能听到华歆的内心撕裂破碎的声音。

管宁割席时到底是不认同华歆什么呢?管宁的原话是“子非吾友也”。是“友”而不是“朋”。古代“朋”、“友”意义不完全相同。古人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就表明,友是志向相同的人。那管宁和华歆的志向有什么不同?他们不都是在读书吗?读书为何?学以致用。以致何用?致仕济民。难道管宁不想做官不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吗?还真是。当时读书人的出路是什么?一是入朝为官,二是避世治学。华歆锄菜拾金、出门看当官的人,看来他是想入世,想要当官;管宁既不在乎金钱之利,也不在意当官之名,那么应该是想做学问,这是他的志向。二人的志趣显然不同,管宁割席时所说的完全没错。人各有志,当官和治学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但在汉末魏晋时期,读书人隐而不仕成为了一股潮流,时人认为隐士的品格要优于早早出来为官的人。因而世人以此定管宁的品格高于华歆。后来华歆从小吏做起,几近波折终于入朝为官,而管宁则避世治学,归隐于山林,二人确实践行了不同的道路。管宁有没有就此看不起华歆,恐怕各人的见解不同,那你猜华歆有没有就此记恨管宁?

答案是没有。《三国志魏书》中提到:

黄初中,(文帝)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华歆)博平侯,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三百户,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

这一段告诉我们,魏文帝曹丕让臣子推荐贤能时,华歆向曹丕推荐了管宁,等到了魏明帝曹睿即位时,华歆被升为太尉(已是位极人臣),而此时华歆申请退休,希望把自己太尉的官职让于管宁。当然最后魏帝没有答应。这么看,历史上的华歆没毛病啊!管宁、华歆二人只是志向不同,但两人的关系应该还是不错的,不然华歆怎会一再推举管宁?

管宁固然格调高尚,但华歆也算是谦谦君子。时人常将二人并称,可见二人无论是才能还是品行都是相当的。(说一句题外话,其实前文提到的王朗也算是个能人名士,评价一点也不差,并没有简单地就被华歆给比下去了。)《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虽是南朝刘宋宗亲,但其本人为避免卷入宗室争斗,因而远离朝堂,喜好结交文人逸士。《世语》一书中所推崇的,正是避世的高人,而不是入世的官宦。三国时代因时有战乱,读书人中还有一些能人挺身而出扶危匡正,而到了晋的统一以后,或为了逃避残酷的朝廷斗争,或为了开宗著书,那些原本应该出仕的文人避世而居,不谈经世济民,转而清谈雅叙,一时成为风尚,甚至居于朝廷要职的官员也好清谈之风,最终这股风尚成为断送汉族统一政权的一大内因,还一直延续到了隋统一之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再结合刘义庆本人的经历,也难怪《世语》以入世为下品。

我们后人谈起“管宁割席”一段就称二人有高下之分,不仅是没有读透故事背后的历史环境,更有道德绑架之嫌了。在我看来:管宁割席并不是要断义,而只是要分道罢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买卖不在,情义在。就像高考分班时,一个选文,一个学理,不在同一个班,但还是兄弟的意思吧。管宁的品格高尚,应该不至于看不起华歆,那些看不起华歆的,是当时明明贪图名利却故作清高的所谓“隐士”。魏晋之后,有多少隐士是为了入朝为官而故意遁入山林的?要我说这些只是伪君子罢了,不如华歆那样,实际践行了自己的愿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830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992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875评论 0 33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837评论 1 27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734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91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50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17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68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98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50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27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23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0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40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349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36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