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锄,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却拾起金片又扔掉。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官员乘坐华丽的马车从门外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注释】
【共】:一起;
【见】:看见;
【片】:量词;
【异】:不同;
【捉】:捡起;
【去】:除去;
【尝】:曾经;
【席】:古人把席子铺在地上,席地而坐;
【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此处的“轩冕”二字只取“轩”义,为偏义复词。
【阿绿言】
我小时候曾经在家中一本古文选读中看到过这篇故事,读后直接把华歆(xin一声)当做了三心二意、爱慕虚荣的反面教材,觉得管宁与他绝交真是明智之举。直到有天一位朋友跟我说:“你不觉得管宁的所做所为有些过了吗?”
是有些过了。我明白这个用了小半生。我成为一个孤且直的人不能让管宁背锅,但我确实受到了影响,助长了我的一些行为以及性格形成。
今天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有这么一句话:“不能太早做浪子(艺术家),要在宗教、哲学里泡一泡。”
没有打下思想的底子,不能做一个好艺术家。同样,没有底蕴的傲娇不能叫“孤傲”,叫“傻冒”。
管宁看淡乃至无视外界的事物,真的要比关注世事的华歆值得称道,值得尊重吗?
管宁,字幼安(怎么辛弃疾的字和他一样?),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终生讲学,居住于辽东。
华歆,字子鱼,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名士,汉末曾任尚书郎、尚书令、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又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一位是淡泊名利的高士,一位是位极人臣的名士,孰高孰下?只不过是出世和入世的区别罢了。
要论德行,《世说新语》后续的几篇都是用王朗和华歆的行为对比来衬托华歆的德行高尚啊!
所以,此故事用“道不同不相为谋”来评价很贴切,仅此而已。
哦,对了,还说一下,王朗应该就是《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个倒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