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04
万里烟尘客,三春桃李时。
01
卢照邻跟随邓王李元裕十年。
公元665年,李元裕英年早逝,因为他无儿无女,邓王府也随之不存。从邓王府解职之后,卢照邻很快就找到了新工作,出任益州新都尉。益州新都位于今成都附近,卢照邻在这个职务上干了3年。
在蜀中的这段岁月大概是卢照邻这一生的转折。
唐太宗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贞观元年,废除州郡制,因位于剑门关以南,因而命名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益州,下辖益州、蜀州、眉州、嘉州等30多个州郡。
益州下辖成都县、蜀县等10个县,新都就属于其治下的一个小县。从地理位置和辖区面积来看,新都县应该属于中下县。唐朝时的中下县尉是从九品,是十八级官员里的较低一级。从职责范畴来看,县尉是唐代县级政府中的重要官员,主管治安,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局长,与县丞一样都是县令的辅佐官员。
《唐六典·三府都护州县官吏》就对县尉的职责做了明确的界定:“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什么意思呢?就是县尉得要亲自打理政务,分别掌管功、仓、户、法、兵、士六司事务,既要负责征兵,还要负责调解民事案件,侦破刑事案件,催收赋税。说白了,就是要统管一县杂务。
02
虽然是地位不高的小小县尉,但是天高皇帝远,其实应该是蛮自在的。细读卢照邻这个时期的作品,便可知将近而立之年的卢照邻徒添了几许风霜,有了更多的惆怅和疲累。但相比他生命最后几年的颓唐和绝望,心境亦还算平和。
卢照邻向来情深意长,他不仅能写《长安古意》这样的宏篇巨制,登临送别类的小诗,也往往别具一格。据史料记载,卢照邻在蜀任职期间不仅和同僚来往频繁,和骆宾王、王勃两位才子也互有唱酬。应该说蜀中岁月他的物质生活可能相对贫乏,但精神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
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
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
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
梓州在今天四川三台县,当时属剑南道治下。因为职务原因,卢照邻的朋友大多为参军一类的武官。好友高参军北还,他赋诗赠别。想到“京洛风尘远”,一路上山高路险,作为朋友的他颇为其提心吊胆。这一路上,风尘滚滚,关山重重,那数不清的峭壁悬崖,急流险滩,不知他如何跋涉:什么时候该过三峡?什么时候能越秦岭?什么时候才安抵京洛?“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的蜀道将如何穿越?“又闻子规啼夜月”的空山野岭又怎样入眠?
恍惚间,琴声似断,昔日相与饮酒吟诗的高参军早已看不见;秋山俱寂,夜空“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悲声格外刺耳,令人毛骨悚然。不意间觉得自己南滞在此,形单影只,枉有鸿鹄之志,不禁悲从中来。再望去,童山青岩之上早已空空荡荡,唯留一腔思念和满腹惆怅。
03
我们再来看他的《山行寄刘李二参军》,应当是他和刘、李二位参军去山间小游时候的作品。
《山行寄刘李二参军》
万里烟尘客,三春桃李时。
事去纷无限,愁来不自持。
狂歌欲叹凤,失路反占龟。
草碍人行缓,花繁鸟度迟。
彼美参卿事,留连求友诗。
安知倦游子,两鬓渐如丝。
其时桃李芬芳当时大好春光,但他自诩“烟尘客”,在纷扰的世事中愁苦难以自持。本来想着能够出游散心,却被三径上茂密的野草毁坏了大好心情。可知“庸人自扰”,真正让他烦心的不是那繁花密草,而是他对自己“两鬓渐如丝”而一事无成的恐慌。
四杰时期,朝堂因为武后的崛起而暗潮涌动,边关因为唐军的骁勇而风起云涌,全国上下的文人士子间都弥漫着一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卢照邻在这个边陲小县蹉跎数年,他对自己的未来越来越没有信心。所以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里始终洋溢着一股颓丧之气。
04
669年,王勃因为写了《檄英王鸡》而被高宗厌弃,他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远游西蜀。秋冬之间,卢照邻从益州来到梓州出差。九月九日重阳节,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与王勃、卢照邻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留下了一首七绝《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卢照邻的这首诗同样结构细密完整,情感真切,但立意显然更清新的多。重阳佳节登上玄武山远望山河,回归故乡的热望,浓得如眼前聚集的烟霭。身在他乡的我们一起喝下这菊花酒,离家万里,望着大雁飞过的天空,心中有着同样的悲伤。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也写了同题诗作,刚刚被驱赶的年轻人满心愤恨,因而怼天怼地,“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看那鸿雁和秀美山川都不顺眼。毫无疑问,无论是从立意和风骨,王勃此番差卢照邻多矣。
05
不知道什么原因,三年任满之后,哪怕是满腹乡思,卢照邻也没有离开益州,而是逗留蜀中,放旷诗酒,前后大概两年。
蜀中大地风光无限,虽则民风彪悍,但实醇厚质朴,向来深受大唐文学家们的喜爱。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等都曾短期旅居成都。卢照邻旅居四川期间,也是遍览名山大川,写下了不少优秀诗作,但他的作品更多的并非单纯的游记,而是借山川之游表达了他的远大理想,其中以《早度分水岭》为代表作品。
《早度分水岭》
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
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
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
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
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
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
他感叹自己丁壮之年却在游历蜀川,虽然已经两鬓斑白却始终不坠勠力之志。只遗憾这几年有负庭恩,年岁虚长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然后他借述蜀道的艰危,控诉人生实难,所以才会有句“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情绪实不难理解,含着金钥匙出身的高门子弟,初入职场就顺风顺水,他出任邓王府典签相当于是现在的关系户,李元裕性情疏淡,又对他礼遇有加,想必他的职场前十年过得万分遂意。先不说再就业后职位的落差给他带来的失落感,一旦没有了空降兵的身份加持,职场冷暖怕是只有其自知。
个人认为,蜀中5年是卢照邻诗风转关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这5年里,他渐渐洗去浮华、摒弃了矫情。他将命运给予他的历练,逐渐转化为沉郁和刚劲,他的生命里不再有花团锦簇,也不再有风轻云淡。
但我相信,这是岁月更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