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坚持分享第1504天(20240316)
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非器质性疾病,主要治疗方法有注射肾上腺素、发热疗法、水疗法、输精管切除等,基本上没有什么疗效。
第二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心因论受到重视,出现电抽搐、药物抽搐疗法、精神外科手术疗法和胰岛素昏迷疗法,有一定的疗效
第三阶段。20世纪50-70年代,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代谢障碍,诊断量表及数据统计处理广泛使用,心理现象开始走向量化,通过对特效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和利血平的应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有质的飞跃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们的关注重点在于精神分裂症的基因与脑器质性改变上,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不断诞生和广泛应用使得精神分裂的结局大为改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者都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疾病,人们主要从遗传、免疫、实验临床心理、脑影像、神经生化、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