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日读了《妈妈教的数学》,真的蛮冲击我。回想我的数学之路,好艰辛,而且没啥兴趣。现在让我对我的数学状况进行评价,那就是数学白痴。
这本书主要是从孙老师的小时候日记,回忆自己小时候学习数学,母亲带给他的帮助,让他对数学产生兴趣,和对于现在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兴趣,解决面对的问题。你讨厌的乘法口诀,孙老师也曾面临过。
这本书主要目录如下:
①家里有一杆秤
②指尖上的数学
③粗心到底是什么
④默想是智力发展的敌人
⑤应用题的关键难点
⑥从手指开窍出大脑的智慧
⑦发烧多少度
⑧孩子懂吗?妈妈怎么知道
⑨满分的学生没有未来
⑩不会做题只有三种可能
后记
蔡校长写给读者的话
保教授写给读者的话
王博士写给读者的话
孙老师给我们一个点就是学习数学,他是生活学习,兴趣学习,而做妈妈的,只要需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对数学产生兴趣。
我现在目前比较喜欢的就是三个章节,
第一章,家里有一把秤。这里老师讲了一个案例,就是他小学时候,家里有一把秤,他把书包,茶杯,铅笔盒,水杯称重。有一天,他妈妈看到他在秤书包,拿过来一个瓶子,瓶中有水,称完,他写下1斤6两。他妈妈跟他说应该写成1.6斤。他把瓶子中的水倒掉,称重是8两,他写下0.8斤,妈妈问他水有多重。于是就这样学会了算水有多重。也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小数点。
他小时候帮妈妈去拿菜,掂掂多重,然后就开始回家验证。
而数字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了生活中的东西。打开量化的大门,也对生活,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那么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孩子是通过怎么样的模式学习到概念。是触觉,听觉,视觉,还有混合模式。而这一切离不开生活中的探索。
第二章,指尖上的数学,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手指,我们都知道多动手,有助于孩子大脑发育。手指头在生理上会刺激大脑的部分区域。衡量一岁孩子的智力发展状况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孩子的大拇指与食指能否捏合拿起细小的物品,如果可以,大脑发育的边界在扩张。4~6岁的孩子来说,手指头的活动,如清点,计数都能激发灵活性,而不是教条,僵硬地按照老师说的一切去模仿。灵活多变,形式活泼,有动作,有行为,能参与,这些过程都会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并萌发好奇,新奇,探求的动力。
孩子到五岁时候已经具备了用手指头计算的意识了,也能够在清点自己手指来找到加法答案。
孩子有兴趣数。4岁时候可以数到50.你问他40落在哪个手指头上,她会重新找,并找到数到40那个手指头。跳着数1.3.5.的时候,都知道落在哪个手指头上。孩子会从中找规律并发现运用它。
总结起来,老师建议,如果你的孩子会数到100了,那可以让他倒着数,然后跳着数1.3.5,2468,然后开始数手指。
老师还建议,5岁前养成的习惯往往会伴随一生,尽早的培养孩子说出自己的思考,想到什么要讲出来,可以对自己讲,也可以对家人讲。作为妈妈,我们尽量做到每天至少三次在孩子面前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你能够耐心的听完孩子的思考过程,让孩子在家里随意探索!!!!!
这本书还讲到了一个应用题的解题关键,这个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而难点就在于抽象的语言概念,比如,乘积,扩展,增加,减少,相差,相同,最小,最大,最多的。一倍,两倍,同向,超过,相遇,顺序,多余,往返,轮流,单独,住满,匀速等。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这些场景现象变成词汇,培养孩子对这些词汇的熟悉,理解,并逐渐形成认知。应用题也能够轻松过关了。
这本书的亮点就是让妈妈多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环境,学习数学的环境,帮妈妈做家务,帮妈妈点数,妈妈教的数学不是招数,不是技巧,也不是口诀,宝典,而是让心智开启的钥匙,让兴趣迸发的力量。
喜欢的伙伴可以看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