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通过对静态图片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太极拳的支撑三角在拳架中的作用,然而问题也接着就冒出来了。
当身体处于静止不动的形态时,建立和维持一个“支撑三角”相对容易,但太极拳是一种运动,推手是一种运动,格斗也是一种运动,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动态中仍然保持住“支撑三角”则是一种挑战。
传统太极拳提出的解决方案其思路是简单明确的:
- 慢。
既然快速的运动容易破坏“支撑三角”,那么我们就把动作放慢,慢到每一帧的动作只有细微的不同,因为不同的部分很少,那么每一帧动作之间的差异就不会太大,从而把一开始建立的“支撑三角”保持到最后。 - 同步。
同步在传统太极拳中的表述是“周身一家和上下相随”,通过协调统一四肢和躯干的配合,来保持“支撑三角”。
关于“周身一家”,请看下面孙南馨师爷的描述:
所谓“周身一家”,就是说由脚底发出之劲,带动臀部及两胯,带动两臂、两手,必须是同时、同步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间隙、松动和时间差。也就是当脚底一用劲,手就同时启动了。如果不是同时、同步,那就形不成周身一家。充分放松,劲起于脚,周身一家是三位一体的。只有做到全身真正的放松了,动力的来源起于脚底,才能做到劲起于脚。反过来,也只有做到劲起于脚底,才能使全身各部位,特别是上身的手、臂、肩、胸、背不着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放松。如果没有周身一家,手、脚、身各动各的,不同时、不同步,既不是周身一家,也不是劲起于脚,更不可能使全身各部位放松。所以说,充分放松,劲起于脚,周身一家,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这段话已经说得很好了,我都觉得没必要补充什么,但下面我还是用我自己的语言,试着看能不能让毫无经验的新手也能轻松理解。
同步的关键是:几个不同部位之间,运行的时序。
我们把双手,躯干,双腿看成是分散的部分,在打拳的时候,从动作A到B,必然需要这几个分散的部分产生一定的位移,也就是、他们要从动作开始的位置移动到动作结束的位置。
如下图,我们需要从图一运行到图三:
我们把“支撑三角形”分成上中下上个部分(在下图中用1,2,3分别表示出来),分别对应于双臂,躯干,双腿。对应关系如下:
我们的目的是:
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的运行期间(图4,5,6),最初建立起来的大“支撑三角形”必须被保持到最后,中途不能被破坏。(三角形可以变形和拉伸,但不能被割裂成梯形等其他图形)
为了达到“支撑三角形”不被破坏的效果,我们必须让三角形中1,2,3这三个部分同步的往左移动并拉伸,每次移动和拉伸都只是一点点小小的变化,这样当图4中的三角形变形成图六中的三角形的过程中,大的“支撑三角形”始终还在。
相反,如果没有时序的要求,我们可以先把1,2,3任意一个部分先移动到终点的位置,然后再移动其他两个部分,这样的话,虽然最后我们还是会有一个大的“支撑三角形”,但在动作的运行中,这个大的“支撑三角形”是不存在的,因为他被割裂开了。
之所以强调同步,就是为了在动作的运行期间保证“支撑三角形”不散乱,能够提供持续的支撑力量来对抗外力。试想一下,如果在动作的运行中无法做到同步,比如第2个部分动的慢,1,3快,那么“支撑三角形”立刻会消失,就得不到支撑力,手上的阻力立刻让动作停顿(我们假设这个动作中,右手始终有一个外加的阻力),动作根本不可能运行到结束的位置。(用老话说:劲断掉了。)
好了,当我们掌握了同步的关键后,我们就能够在运动的状态下使用静态的“三角”的力量,有了这个基础,太极拳的借力,化劲,发力才成为可能。
到此为止,除开一系列的细节外,太极拳中最最重要的内容已经讲完了,练拳的时候能把这三个要领做的差不多,那么太极拳打个60分是绰绰有余了。
后面是推手的内容,有时间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