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书名吸引,浏览了内容介绍及目录后兴趣减少,但还是有读它的价值,毕竟她是一部汇集众多民国名女子情感的寓言。
扉页有句:5年后,你是什么档次的女人?心道:自然不是现在的档次。不可否认,读前还是被这句话勾起了阅读的兴趣,但其实发现这句话与内容并没有多大的联系。这插曲放一边,要讲的正题是对此书的读后感。
26个民国女子的爱与痛、际遇沉浮甚至一生的命运,让现在的你叹为观止,满足那颗好奇八卦的心之余,或许无意间成为你的良药。这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其实书中某些目录标题也很醍醐灌顶,如坏婚姻是所好学校、珍爱自己的女子,才是一辈子的美人、幸福从来不是稳稳的、红玫瑰与饭黏子之间隔着流年、只有成熟的稻谷,才懂得弯腰等。
最觉得引人思考,感触良多并颇有共鸣的是最后一节,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
(以下黑体字是此书原文)
两人笔下的徐悲鸿,似乎大相径庭,其实却是不同年龄的真实人生。
蒋碧微口中的徐悲鸿,是年轻的徐悲鸿,一个未被认可的艺术家。
廖静文笔下的徐悲鸿,是晚年的徐悲鸿,一个功成名就的绘画大师。
一个二十岁的他,一个五十岁的他,无所谓对错,不过是生命的历程。如果你遇见的是二十岁的他,不幸成为他走向成熟的扶手,那么心怀怨怼也无可厚非;如果你遇见的是五十岁的他,有幸收获他智慧的积淀,那么满腔热爱也可以理解。
是的,关键是不同年龄的真实人生。
犹如我们二十岁左右的初恋,或者年轻的夫妻,由刚开始即使一无所有仍如夏花般热烈,随着历程发展各方面慢慢走向成熟,两人渐行渐远。
而中晚年,经历时间和智慧的沉淀,清晰知道自己的正真所需。
前者年轻热烈,一无所有。
后者成熟睿智,功成名就。
1953年,徐悲鸿在北京病逝,口袋里揣着给廖静文和孩子的三块糖,身上带着与蒋碧微在法国生活时买下的一块怀表——这块表几乎从未离身,脚上穿的是旧货摊上买来的旧皮鞋。
那块表几乎从未离身,从另一方面说明只是生活的需要,仅仅是一件用品并不一定意味蒋碧微在他心里一直有某种轻重的位置。
你,美丽聪慧,努力工作,热爱家庭……
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他可以说汤做得太淡,你没给我熨平衬衫,也可以说你不爱学习了,不爱奋斗了,光指望我挣钱养家,也可以说让我去参加孩子家长会,你干吗的。
已婚的姑娘们是不是有着相似的遭遇,丈夫类似的对你的看法。作为最亲密的人对你付出视之不见,还诸多不满,此时岂不一阵透心凉。
没有谁是像个全能的机器人,我们只要做到问心无愧便可。
遇到事情指责妻子之余,作为丈夫不该自省吗?
单纯、执拗的天才绘画大师,决裂了锦瑟年华携手私奔的原配,错失了而立之年苦恋十载的淑雅红颜,终于在过尽千帆之后找到了真正适合他的女子——以他为中心的女子。
年轻时的徐大师——原配
中年时的徐大师——红颜
晚年时的徐大师——后妻
放在现代,这历程和很多男人相似,不再叨述。
愿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也能在淡然寂静中,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