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践行时间统计法的第1079天。
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奇特的一生》
在昨天我的文章《实践时间统计法1078天的感触》里,我谈了使用时间统计法以来三年多的感触,强调该方法让我的人生从此逆转。
这篇文章,首先介绍柳比歇夫和他的时间统计法,其次说说这个方法在过去三年里带给我的影响,接着分享我是如何去实践时间统计法,并在最后通过问答的形式,分享我的一些经验教训。
一、柳比歇夫是什么来头?
在开始我的经验分享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他在 26 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然后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 年直到逝世。
由于运用了「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成果颇丰。他一生发布了 70 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二、柳比歇夫如何使用时间统计法?
曾经记录过自己的金钱开销的人,应该更容易理解时间统计法。因为时间统计法,本质上与金钱开销记录差不多。
金钱开销需要记录的要素主要有两个:项目与金额。项目指是收入的来源或支出的去处,比如工资收入、买iPhone 7 等。金额就是相应项目的收入或支出的金钱款额。比如工资收入1万元,买iPhone 7花了5388元。
相应地,时间开销需要记录的元素也是两个:事件与花费时间。事件指的是你把时间投入进去的事情,比如阅读《穷查理宝典》、吃饭等。花费时间就是你做相应事件花掉的时间,比如阅读《穷查理宝典》花去你1个小时、吃饭花去你30分钟。
柳比歇夫是用纸笔,大概按照上面所述去记录时间开销的。在《奇特的一生》一书中,作者格拉宁翻阅柳比歇夫的「时间开销日记」后说道:
哪一天都是一篇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秒的数字。
接着,作者列出柳比歇夫一部分的时间开销记录: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
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
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
是不是跟记账差不多?作者格拉宁还发现,柳比歇夫不仅像记录账薄一样记录时间开销,而且
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可以看到,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记录时间开销只是基础性的工作,对其开销进行统计分析,并指导下一步计划才是核心。
三、使用时间统计法,这三年给我的影响
最初使用时间统计法的时候,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我竟然开始有意识地让自己的时间开销变得更有价值。比如在2014年5月份,亦即我开始记录时间开销之后的第二个月,我在投资时间上投入了64.26小时,投资时间的比例是8.6%。这也意味着我平均每天投入2.07小时到一些提升自我价值的事情上。
而在当年4月份之前,我还是一个不折不扣,下班就愉快看电视、刷微博的人,学习时间为零。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时间,是可以得出很多种分类的。如下图所示,我选取了其中一个角度,给时间分为了三个属性「投资、消费、睡眠」,这就让你可以从「投资、消费、睡眠」这个角度上去看待你的时间开销。投资时间,泛指在一切提升个人价值的事件(比如读书、学习、思考等)上所投入的时间。
太让人震惊了!一旦你像撰写自己的史书一般如实记录你的时间开销,你会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与生命的有限性。这种感觉就好像,在你开始记录金钱开销之后,你会量入为出、步步为营,花每一分钱都会精打细算,因为你知道你口袋里面剩多少钱,所以你花钱就会比较谨慎,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心里透亮着呢。而时间跟金钱在额度上的属性是类似的,因为珍贵而有限,你就会在时间上变得很小气,不会再轻易浪费掉。
回顾我这三年,我在投资事件上投入了13.3%的时间,共计3,456.80小时,平均每天3.21小时。其中,光是读书就读了1442.67小时。
2013年底,因为毕业了参加工作,工作、睡眠、用餐、生活琐事、娱乐、人际交往已经占据我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差不多每天18~22小时,而挤出来的时间,全被我用来读书、学习、参加课程培训等,对我而言,无异于脱胎换骨。像在之前那篇文章说的,我以前就是懒,从来不会主动、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而现在,我现在对读书、学习充满了热情,深深的。我想这是时间统计法带我带来最大的影响。
四、我是如何实践时间统计法的?
目前实现时间统计法的工具有很多,比如纸笔、atimelogger2、iTimeLog、Time Meter、记账软件、Excel等。
我再次强调:用哪种工具并不重要,关键是适合个人的需要、便捷上手。时间统计法的核心并不在于实现的工具或方式,而是通过记录并分析汇总这种行为及其结果本身,让你时刻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时间去了哪里,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进而更珍惜时间的价值,并更合理地去安排自己的时间。
下面说说我践行时间统计法的核心理念。这个理念,我是通过随手记这款记录金钱开销的软件去实现的。我从三年前就使用该记账软件记录我的时间支出。它有网页端、手机端,平时我基本上使用的是网页端。
虽然我不认同「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观念,但是在数字属性上,我是把时间当成金钱一样记录和分析统计。其理念就是:
每一天凌晨,我都有24小时(元)的收入,然后根据不同的事件(睡觉、吃饭、学习等),记录对应事件的时间支出,直到花光24小时,那么一天就也结束了。
比如在我的时间统计系统里面,条目是这样的:
收入:00:00~00:00,+24小时,24h
支出: 00:00~07:30,晚上睡觉,7.5h,备注:无
......
支出: 19:30~21:00,博览群书,1.5h,备注:《心、脑与科学》塞尔
支出: 21:00~21:30,人际交往,0.5h,备注:无
......
如下图所示,分别是上面「+24小时」、「博览群书」两个事件的记录:
因为记账时,需要填写的条目非常多,所以在这个记账软件内,我建立了很多固定的事件模板(比如博览群书、综合学习、晚上睡觉等),所以每天记录一天的事件总共花费的时间并不多,大约10~15分钟。
针对上面两个图片中出现的一些名词,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很简单。我下面解释一下。
一个记账软件,一般会具备这些条目:分类、账户、金额、成员、时间、项目、商家。这些条目,可以很清楚地将一项金钱收入或者支出记录下来。
因为我是将一个「记录金钱开销的软件」,私自挪为「记录时间开销的软件」使用,所以在我的「时间统计系统」里面,我需要将「金钱记账领域」的词汇与「时间记录领域」的词汇作一个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比如在分类中的「支出」一项,就相当于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件(比如晚上睡觉)。
简单来说,分类=事件。事件又分为收入事件与支出事件。收入事件只有一个,即每天凌晨收入24小时。支出事件因人而异,比如有:吃饭、睡觉、学习、跑步等等。
下表中「事件的属性」,指的是一个人怎样去看待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件。比如一个人如果是在学英语,他认为学英语是一件提升自我价值的事情时,就可以将学习这件事情归类到投资时间,「投资」就是事件的属性之一。
当我在那个随手记上设置好这些对应关系以及模板之后,每当我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在空闲的时候,我就会在网页端,将今天的时间花销记录下来。下图就是我建立的「博览群书」的模板。当我在阅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次读书花了1小时,那么我会及时记录自己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还会在备注那里填写阅读的书籍。
记录下来之后,我们不必像柳比歇夫那样手工地在月底、年底去分析统计,因为软件已经自动替你生成了很多不同维度下的漂亮图表。这也是应用软件去实践时间统计法的一个好处。下面展示就是我的时间统计系统里面的部分数据的支出堆积图:
五、常见问答
Q1:你平时用什么工具来记录自己在某个事件上的花费的时间?
A1:在以前,如果是在室内,我一般会用下图所示的计时器来统计,开始做事前,按一下开始计时,结束后即可查看所耗费时长。如果是在室外,我一般会用手机上的计时器。现在,我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大大提升,已经养成了做什么事情之前之后都会看一下时间的习惯(基本上每天查看时间二十多次),所以每件事情大概花去我多少时间,我心中有数。我越来越体现到《奇特的一生》的作者说的这种感觉:
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冰冷冷地流逝。
Q2:你是事无巨细,统统都会记录下来吗?比如......记录洗澡花了你多少时间。
A2:是的。有的人只记录一些有价值的事件,比如学习。但我是所有事件都会记录在案,因为我认为其它事情对我来说同样有价值,比如睡眠,我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在睡眠上花费的时间变化。还有生活上的一些重要事情,我都会在系统里作一个简短的记录。
Q3:为什么你以十进制的小时作为时间统计的单位呢?能不能用分钟?
A3:因为如果以分钟作为单位,到达一定的数量级之后,对数字的直观感受就不明显了,比如看到5894分钟时,不会产生很清晰的时间概念,而换算成98小时之后,我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段时间的长短范围。
一旦熟悉了分钟与十进制小时之间的转换,记录时间支出时也不用再费什么心思。比如5分钟=0.08小时,10分钟=0.17小时,15分钟=0.25小时,20分钟=0.33小时,40分钟=0.67小时,45分钟=0.75小时,50分钟=0.83小时,以上就是我经常用到的时间刻度。
最后,用分钟作为统计时间的单位也是可以的,依据个人的需要而定。
Q4:你的时间统计法有误差吗?你怎么处理这些误差?
A4:当然有的。在问题3当中,我提到我是以十进制作为时间统计的单位,转换时会有一些误差,这些不必在意,我一般是这样处理,如果某一天支出的时间最后总共是23.98小时,那么我就在某个事件上,多加0.02小时,就凑够了24小时的支出,这样就实现收支平衡了。
另外,还存在一个误差是,在生活里面,事件持续的时间,并非那么凑巧是一个整数,或者事件发生的时间很少刚好发生在整点。我的处理原则是:
投资事件上,比如读书、学习等,我会比较严格核算,误差基本上不超过5分钟。
别的一些不太重要的事件上,我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只取一个大概值,比如吃饭花了26分钟,那我就当是30分钟。如果是在17:36吃饭,那我就当是17:40吃饭,延后了4分钟。虽然这样估算会有少量误差,但是这些误差其实也会抵消的,比如说下一次可能是17:34吃饭,我当是17:30吃饭,提前了4分钟。
Q5:有些日子,有些场合,不方便使用软件去统计时间,怎么办?
A5:我也遇到过不少这些情况,比如在过年的时候,基本上是出去愉快地玩耍,高兴过了头,就不太在意花去了多少时间,而且也没有时间去记录。遇到这些情况,不必在意,也不要太追求完美。我的处理方法是,事后根据记忆,大概记录事件与花费的时间即可。记住这一点,你是时间统计法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我甚至试过几次,因为某些原因连续好几天没有记录时间开销,当打算重新开始记录时,不太能回忆起具体的开销。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原谅自己,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还是那句话,不必太较真。我当时就是根据大概的情形,尽可能地还原。但将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记录成8个小时的情况也是有的,可是,这又有什么要紧?使用时间统计法又不是搞科研,不必精确到秒,我就是这样的态度,所以我坚持了三年。当然啦,我的时间开销记录的精确度还是蛮高的,估计会在90%以上是完全真实、具体、确切的记录。
六、如果我想使用时间统计法,我该怎么做?
1、最简单的莫过于使用纸笔,一张纸一支笔即可,参考上面的示例,可以试着记录时间开销一周,在周未的时候统计汇总,看看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2、Excel。虽然记录时比纸笔麻烦,但是在汇总数据时,又比纸笔要便捷。
3、使用aTimeLogger 2 ,它是一个记录每日活动的应用程序,通过它可以迅速用起时间统计法。该程序内置了一些常见的事件分类,比如:睡眠、交通、工作、用餐等。点击相应的事件图标,程序即开始计时,当事件结束时,点击「结束」图标,就可以得出你在该事件上花费的时间。这个程度跟随手记一样,也会自动化生成多种直观的图表,入门门槛较低。但它有一个缺点,在AppStore是收费的,30元。以前我用过一阵,现在不在用了。AppStore上有一个免费版本,名称是aTimeLogger,建议下载这个先试试看。
4、iTimeLog,跟aTimeLogger 2应该大同小异,也是收费的,12元。
5、Time Meter,这类软件基本功能差不多是一样的。看个人喜好了。
6、像我一样,找到一款记账软件,将其改造成记录时间开销的软件。但,比较复杂。如果你有这个打算,欢迎与我交流。
点击这里进入绿豆老师简书主页,看更多干货。